子,我有幸探訪了這座“歷史名城”——古蒲州。

從運城奔蒲州,車過西廂舊地普救寺,繼續驅車向西,在鄉間土道上著開了一段,又繞了一個半圓,進入一片沒有莊稼和樹森的瓦礫堆前,不用問,這就是蒲州了。

這哪裡是唐時已聞名天下的蒲州城,分明是一個廢墟。我似乎感到自己受到一次大的捉弄,我無言以對。這裡不但沒有一間房屋,連一棵樹了沒有,有的只是高高低低的土堆,有的長著草,有的佈滿瓦礫。其間有幾道水溝,積著少許汙水。站在這裡,不要說尋找古代文明,簡直連生命的存在也感不到了。在這裡看到周圍的城牆基。北邊尚留著破敗的城門。看到城裡唯一的“建築”,用磚壘的什麼臺的一角,頂著風雨頑強的屹立著。

這就是蒲州?面對這廢墟,我陷入綿長的思念之中——

古蒲板是舜的都城。《帝王世紀》載“舜都蒲坂”就是指此。傳說舜生於諸馮,陶於河濱,漁於雷澤,耕於歷山,卒於鳴條。古時蒲板屬於冀州之地。諸馮、河濱、雷澤、歷山都屬於蒲坂(都在今運城市境內)。史前無數的神話般的傳說都留在這塊熱土上,中條山有一個蒼龍峪,峪口的山嶺上有座二妃墓,老百姓說是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的葬地。

蒲州最為繁華的時期在唐代,蒲州城周圍九里三,城牆為厚磚巨石砌成,貌似萬里長城。當時在蒲州設立河中府,這是因為蒲州臨近黃河。假若你向南行十餘里,回首翹望,那時的蒲州城就宛如在黃河中心,故日河中府。中唐時期蒲州又稱中都,意謂長安在西,洛陽在東,蒲州在兩都之中,故為中都。把蒲州和長安、洛陽相提並論,可見蒲州在當時的繁華和興盛了。據說蒲州城當時有四個雙城門,形狀各異。東門朝南,南門朝西,西門朝北,北門朝東。城內建築高大雄偉,佈局合理,格調清新雅緻。有鐘樓、鼓樓、文廟等,如同六大古都一樣,為傳統的古典都城建築。舜都蒲坂又是歷代人才薈萃的地方。文人學士、名宦顯貴等各類人才達數百人之多。柳宗元、司空圖、盧綸、楊貴妃等舉不勝舉。所以長期以來在蒲州城內流傳著一首老幼皆知的順口溜:“手把鼓樓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對門三閣老,一巷九尚書,大大小小州縣官,三斗六升菜籽多”。

蒲州更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古城之西的黃河洲渚上,曾有座形制古樸、巍然聳立的斗拱高樓,那就是北方第一樓鸛雀樓。與岳陽樓、騰王閣、黃鶴樓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據《蒲州府志》載:“鸛雀樓,在郡城西南黃河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因它獨立在黃河岸邊的高阜之上,依山面河,形勝壯觀。所以唐代諸化,文人墨客到此遊覽者甚眾,並多有題詠。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詩云: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首詩唱紅了一座樓可稱之為千古絕唱。還有諸多詩人都以此樓為題,寫過歌詠山河壯麗,述志抒懷的詩作。

鸛鶴樓為北州時蒲州守將宇文護建造。據《蒲州府志》附圖形式可知:樓似塔形,下粗上細,高三層。“前贍中條,下瞰大河”,雄偉壯觀,是一座著名的木質結構樓閣,唐李翰《河中鸛雀樓集》序雲:“宇文護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遐標碧空,倒影洪流,二百餘載,獨立乎中洲。以其佳氣在下,代為勝概。”登樓俯視,洪濤滾滾,奔騰澎湃;西望太華,群峰插雲;南揖,巍然獨秀,縱目四野,山河之險,風煙之勝,各具於此。鸛雀樓,歷唐經宋,存世數百年。百惜元初(公元1272年)毀於兵火,樓廢景失。不久因黃河氾濫,故址又被淹沒。後人探尋鸛樓只留下“千里窮詩句好”的遺憾。

元王惲登鸛雀樓記雲:“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裡行來官晉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獲登故址,徒倚盤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