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活動,而且,海權能夠決定陸權。僅僅20多個小時的轟炸,美軍的機動部隊就被阻擋在了戰場之外,無法及時趕到戰場,這也正是轟炸的最終目的。

天亮前,麥克阿瑟派來的增援部隊到達了騰特菲爾德,佈雷德利也整頓好了手下的部隊。可問題是,此時美軍要趕往塔裡已經太晚了。而且,在天亮的時候,第二特混艦隊還出動了轟炸機,重點轟炸了騰特菲爾德到塔裡之間的橋樑,隧道。就算美軍能夠繼續前進,並且不遭到轟炸,要想到達塔裡,也至少需要兩天的時間,而兩天之後,帝國陸戰隊已經成功上岸,美軍趕過去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而在這個時候,塔裡南面的海灘上,戰鬥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狀態。

第一特混艦隊的轟炸機在天亮後就到達了登陸場,三個中隊的108架轟炸機在三段登陸海灘上投下了上百枚炸彈。而在這個戰場上,轟炸機並不是主力,真正的主力是已經補充滿彈藥,並且返回了戰場的第三特混艦隊。

戰列艦發射的巨彈的威力比任何的炸彈都要巨大,而且近距離炮擊的準確性是相當高的。第三特混艦隊在四點半左右就開始炮擊美軍的岸防工事。常薦新也沒有搞什麼新花樣,按照以往的慣例,在夜間炮擊的時候,他安排了水上飛機去投擲照明彈,並且讓戰艦儘可能的靠近海岸線,然後由瞭望員來為火炮提供炮擊引數,而水上飛機則提供修正引數。在天亮前的兩個小時裡,第三特混艦隊的炮擊算不上猛烈,主要是目標難以辨認,而且主要炮擊的是永固工事,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浪費彈藥。

天亮後,第三特混艦隊,以及仍然在戰場上活動的第一特混艦隊炮擊編隊的炮擊達到了**。這是登陸前火力打擊最猛烈的階段,而在這短短的一兩個小時裡,火力打擊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摧毀多少敵人的防禦工事,而是要把敵人的防禦體系打癱瘓,讓敵人的防禦部隊失去作戰的能力與信心。

可以說,這是登陸前最為關鍵的階段了。帝國陸戰隊在太平洋上已經打了四年多,大大小小的登陸戰役打了不下一百次,總結出了大量的實戰經驗,而其中的一條關鍵經驗就是,在陸戰隊上岸之前的幾個小時裡,火力打擊要的絕不是精度,而是密度。要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多的彈藥投放到敵人的陣地上去,也許打擊的效果並不怎麼樣,但是其產生的震撼性絕不是精確炮擊與轟炸所能夠達到的。而這條實戰經驗也多次得到了檢驗。

從索羅門群島開始,海軍就極為重視在登陸之前的火力準備。莫爾茲比港登陸作戰時,在登陸前三個小時,艦隊與航空兵一共向敵陣地投放了2500噸彈藥。攻打維拉港,在登陸前兩個小時,各火力支援部隊一共向美軍陣地投放了4000噸彈藥。這次也不例外,按照顏國忠的要求,第三特混艦隊,第一特混艦隊,以及陸戰隊登陸艦隊裡的火力支援船隊,必須要在陸戰隊上岸之前,向美軍陣地傾瀉至少8000噸彈藥。這就相當於16000枚500公斤的航空炸彈,7000枚400毫米巨彈,35000發200毫米炮彈,16萬發155毫米炮彈,或者是10萬發火箭彈!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如果第三特混艦隊所有戰艦的火炮都以最大的速度開火的話,那麼在兩個小時之內,也就最多打出4000噸的炮彈而已,這還把第三特混艦隊各戰艦上的高射炮都計算了進去。而第一特混艦隊的360架作戰飛機全部出動,每次都以最大的載彈量起飛,那麼也需要飛上至少30個批次才能夠投下8000噸炸彈。而當時在登陸艦隊裡有24艘火力支援船,其中16艘火力支援船安裝的是火箭炮,8艘安裝的是艦炮,這些火力支援船就算以最快的速度投送彈藥,在兩個小時內,也就最多投送3000噸炮彈與火箭彈。

可以說,為了完成顏國忠下達的任務,三支艦隊裡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