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加上那些從遼東各城調回來計程車卒,隊伍的兵力很快增至六萬人。
這樣一來,隊伍的行進速度更慢了。
過了遼水,到達營州的時候,上至李世民,下到普通士卒,心頭皆是一鬆,這下子進入到大唐境內了。看來那遼州和扶余州剛剛設立不久,還不是那般深入人心。
到達幽州的時候,已經是十月中旬了。士卒們穿著鐵衣在秋風中瑟瑟的樣子,讓李世民也看不下去了。而那些棉衣等禦寒之物剛好在幽州囤積著。李世民便下令將這些棉衣分發下去。
過了幽州到長安的官道比起遼東的道路可要好走得多,大軍行進的速度加快不少。
不過李世民為了顯示滅高麗的功勞,決定走清河,到太原,然後再回長安。這就等於走了一個“之”字形的線路。
不過文武百官竟無一人反對這般做法。李世民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他要讓清河太原的那些世家瞧瞧自己的武功。
第四百四十五章 清河世家
這清河乃是一個縣,屬貝州所轄。貝州轄清河、武城、漳南、歷亭、清陽、鄃、夏津七個縣,州治所便在清河縣。
如果說長安是大唐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則這清河縣便是整個山東士族世家的中心。
這裡有崔家、張家、宋家等五家正繁榮興盛的世家和一些已經沒落計程車族。博陵崔氏和南方一些士族,也是從清河遷出去的。
李世民選擇在征服高麗之後,由清河而過,這其中之目的,眾人一清二楚。這分明就是向這山東士族示威。這些士族在民間聲望極大,甚至比起皇室還要大。尤其是在這些世家的發源之地,其郡望之隆,讓人稱歎。在這些地方,朝廷委派的官吏說的話語,甚至不如世家族長有用。
此次挾勝來清河,便是想要提高朝廷、皇家在這些地方的聲望。
日頭已過正午。天上沒有太陽,只有陰雲一片。呼嘯的秋風中,清河縣外十里亭處,一堆人正翹首望著北面。
這十里亭的亭子不大,最多能容下七八個人。此時的亭子中正坐著五名老者,其餘人盡皆整齊的站在亭子外,恭敬的垂手望著北面。
亭中的五名老者便是這清河五世家的五位族長。
這裡所說的清河世家,並不是指的清河縣,而是指的清河郡。在漢朝時,便置清河郡管轄此處。而到了南北朝、隋朝,依舊是這樣。在武德年間的時候,方才置貝州以管轄此處。
這清河世家之中,崔氏和張氏便是清河縣的世家,而宋家是清陽縣的,孫家是武城縣的,還有一個李家是歷亭縣的。除卻這五家之外,還有十多個三流世家,這些世家只是祖上做過縣令之類的小官,而今,又有子侄在地方擔任小吏,這才沒有衰敗下去。另外,清河沒落的世家也不在少數。他們之中,祖上做官,以後便一直在無人致仕,守著家中的幾畝薄田,辛苦度日,或是乾脆成為浪蕩子,在各個縣城內廝混。
三流世家和那些家境沒落的人根本就沒有資格坐在這亭子中。
“呵呵,崔老哥,你說說這陛下怎麼還沒到啊?”一位坐在亭子南面的老者抬頭看了看天日,向對面的老者說道。
此老姓崔,想必便是崔家的族長了。只聽他滿是笑容的緩聲說道:“宋老哥,你問這話,老夫又如何知道?陛下垂臨清河,乃是清河之幸,我等在此恭候便是!”
宋家族長聞言,連聲稱是。
這時候,坐在崔家族長旁邊的張家族長道:“陛下征討高麗,一舉成功,滅高麗而置遼、扶余二州,天下皆言陛下之功,堪比秦皇漢武。如今陛下得勝歸來,專程來我清河一趟,確實是我清河之幸啊!”
那孫家趙家族長聞言,當下笑著附和著。
說完這一陣話,亭子內又是一片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