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這事兒雖起於江寧,但絕不僅只限於江寧的。

只有把江寧的事情處理好,才能在全國各地的其他地方做好表率的作用。

等那書吏把狀子寫好,墨跡還未乾朱允熥便迫不及待的拿了起來。

確定上面的內容和那三人說的差不多,朱允熥這才吹了吹疊了起來。

隨後,又與那登聞鼓御史,道:“他們三人作為重要原告,在父親處理決定還未出來之前,他們的安全由你來保護。”

這個事情的受害者不止有他們三個,不說現在已經拿到了他們三個的狀子。

就是沒有他們三個,隨便找上幾人也可以重新生起新的狀子來。

,!

所以,倒也不至於滅他們三個的口。

之所以讓這御史保護,不過就是為了彰顯朝廷對這個事情的重視而已。

安頓好這些後,朱允熥便拿著狀子去見了朱標。

在朱標閱讀狀子之際,朱允熥便道:“此事的關鍵還在銀行之上,那些耆老士紳他們和銀行借貸可以,但卻不允許下面的百姓和銀行去借貸。”

借貸只是浮於表面上的東西而已,那些耆老士紳是想透過這樣的方式控制鄉民,從而達到他們土皇帝的權柄。

歷朝歷代道理其實差不多,朝廷以為那些幕目不識丁的鄉民大多不容易教化,於是透過耆老士紳來達到統治天下所有鄉民的目的。

只是,如此一來勢必就得給予耆老士紳一些好處。

迴圈往復下去,積攢於這些耆老士紳手中資源越來越多,那些鄉民生活難以為繼,便就會掀起浩浩蕩蕩的起義。

數十年甚至幾百年生起新的政權,然後這些資源再重新分配。

再然後,又會是新一輪起來耆老士紳收割資源。

等到若干年,又是新的起義新的分配。

迴圈往復,千百年都沒停過。

不過雖然無此,這種制度對皇家權柄是有好處的。

無論這些資源再如何更迭,也無論是哪一姓做江山,這樣的制度也是快速維穩的一個手段。

對於這些東西,朱標不可能不知道。

但在很早之前朱標就曾說過,無論是他還是老朱,他們想要的是族的強盛,並不寄希望朱家江山真能千秋萬代。

當年,始皇帝嬴政的大秦可亡朕可亡夏不可亡的豪言壯語或許是假的。

但,老朱和朱標的這樣的想法卻是真的。

倒不是他們不希望朱家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而是他們非常清楚有朱允熥鼓搗出來的那些東西必會使得政格局同樣更迭。

他們倒是可以禁止朱允熥鼓搗那些東西,但朱允熥不鼓搗就不代表那些東西不存在。

等到將來有一天這些東西被外邦所掌控,等待他們的便就只剩下滅頂之災。

若是為了朱家江山的長久而族崛起的際遇於不顧,那他們可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更何況,新的格局之下大明不見得就一定會消失。

所以說,自老朱決定放任朱允熥興辦職大並對孔家出手的時候,包括朱標在內就已不再站在之前狹隘的構想上只為維護朱家江山為目的了。

對於這個事情,維穩的最佳手段那便是把這事兒大事化了小事化小。

反之,就可以一查到底。

這樣的話,於銀行的發展非常有利。

而且,或許也能讓大明迎來新的轉機。

朱標看完狀子的內容,便當即道:“召應天府尹來。”

江寧知縣也就是在京師當了縣官,但卻仍改變不了他區區七品芝麻小官的事實。

一般情況下,他還夠不上被朱標接見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