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就要讀書識字了。”

“尊師重道,學之始也,拜了你們的先生,就開始上課吧。”

沒必要長篇大論說太多,想要學習的,不說也會學。

不想學的,口舌費再多,都不過是無用功。

“拜見恩師。”

“拜見院長。”

“拜見先生。”

行了完畢,就是點名了。

許觀特請假一天,參加學堂的開學典禮。

身為院長,點名自然也需,他來完成。

被念及名字,孩子們答聲到,由自家先生領走。

總共一百五十六人,因都是啟蒙階段,也就不用分年齡大小。

隨機先分三個班,由三名先生分別帶領。

至於何時再重新分班,那就看他們的學習情況了。

半個時辰之後,所有孩子們坐進了各自教室。

桌上筆墨紙硯都已配備,先生們也站上了講臺。

第一步做了自我介紹,隨之就開始授課。

第一堂課,直接教認字,很難讓孩子們進入狀態。

所以,朱允熥把第一課設成了歷史。

從三皇五帝始,是如何興衰更替,發展到了現在。

整條主線,以故事帶動。

故事的主人公,包涵文臣武將,工匠農戶。

主要目的旨在告訴孩子們,封侯拜相固是最遠大的理想,但工匠農戶同樣也有成名的可能。

所謂行行出狀元,哪一行有哪一行的輝煌。

許觀陪著朱允熥,往返於三個教室之外。

望著裡面孩子聚精會神聽講,許觀感慨良多。

“臣曾拜訪多所書院,無論聞名與否,都沒有像學堂孩子們這樣,人人都飽含如此高的求知慾。”

,!

這些孩子們讀書的機會來之不易,自也會倍然珍惜。

“人都有向上之心,當然也就會時長保有求知慾。”

“這些孩子啟蒙晚,又生長於田壟之間,資質上佳者少有。”

“教授他們,還得多些耐心,增加他們的尚學之心。”

朱允熥不能時長過來,如何教學,也就需許觀盯著了。

“三皇孫的擔心,臣和他們三人都說過了。”

“臣也會時刻督促他們,一起推新教學方式。”

第一次嘗試,誰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只能慢慢來了。

“今天你既已請假,學堂的事情就勞你盯著了。”

“我去莊上轉轉,命莊戶們配合好學堂的運轉。”

學堂就在莊上,往後少不了,有需要莊戶幫忙的地方。

補個房屋,修個桌椅,那是必不可少的。

“三皇孫忙,臣正好還有些教學方面的東西,要和他們說。”

不管是否真的有,有許觀盯著,朱允熥也放心了。

從學堂出來,朱允熥又去莊上賺了一圈。

他不能經常過來,凡過來就儘量到處走走。

有啥問題,也能早解決。

他在莊上投資這麼多,當然是希望能給他帶來更大收益的。

因孩子們入了學,學堂周圍莊戶幹活的時候,全都小心翼翼的,深怕打擾了孩子們上課。

見朱允熥過來,紛紛邀請朱允熥進家。

這麼多人都邀請,朱允熥答應誰都不合適。

唯一的辦法,就是招呼這些農戶,一塊坐坐。

這些人種了大半輩子田,哪個都比他有經驗。

正好集聚在一塊,商討一下來年的春耕。

:()大明:家祖朱重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