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指教。”

道衍起身站起後,重新拿起兩封信。

看了看後,把朱允熥的信遞上。

“殿下先看這封。”

“主旨在哪?”

“電報和馬和。”

“殿下這位侄子,是想用電報借馬和。”

“松江有百姓因安置退役軍卒鬧事可是殿下這位侄子親自去處理的,最後不是以給了顧家紡織的機器才得以解決。”

松江官員因安置退役軍卒不利被處置不僅官方邸報有,就連民間的報紙也都寫了。

“殿下不妨想想您這侄子為何要和顧家妥協?”

在道衍的引導下,朱棣很快想到。

“開海?”

馬和父祖曾跋山涉水朝覲麥加,馬和從小就有航海的志向。

朱允熥借用馬和是為了開海,那和老朱的敕令自然也就不存在啥關聯了。

對朱棣的回答,道衍不置可否沒再多說。

想明白這,朱棣鬆了口氣。

這也不怪他小心。

生在帝王家,誰不是小心翼翼的。

當然,除了他大哥。

他大哥即便是造反,他爹不但不會怪怨,還會笑呵呵把皇位相讓。

而他永遠比不上他大哥。

他大哥只要認為他有二心,他爹絕對二話不說廢了他的藩,立馬把他貶成庶人的。

不過,他並不嫉妒。

早年他大爹在外打仗,是他大哥和他娘一塊照顧他們兄弟長大的。

小時候他們兄弟犯錯,全憑他大哥護著。

要不是他大哥,就他們兄弟那調皮搗蛋的性子不知道得多挨多少的打。

他大哥無論從品行還是能力上,都絕非他們任何一個兄弟所能比的。

,!

朱棣蠕動了下身子,放鬆了緊繃弦。

“怪不得上次回去的時候,那小子對馬和表現的特別感興趣,還多次和馬和聊航海的事情,原來是衝這來的。”

“要不是馬和足夠忠誠,恐怕那個時候就被那小子給挖走了。”

之後,朱棣喝了口茶。

這才又嘆道:“只是開海談何容易。”

“父皇本就輕視商人,加之沿海倭寇猖獗,另外還有張士誠等餘黨盤踞等等種種問題,這可不是輕而易舉所能解決的。”

道衍也在之前的位置坐下,回道:“難解決不不代表沒辦法解決。”

“殿下這位侄子這麼多年出乎意料的事情乾的還少嗎?”

“貧僧自問很少輸眼,想不到竟輸在了這位小太孫身上。”

“洪武十五年貧僧在皇后的葬禮上見到這位小太孫時,他不過是一四歲的小娃娃。”

“當時只曉得背後掉眼淚,遠不如有娘教的孩子能把眼淚掉到人前。”

“就因為此,可沒少被陛下嫌棄。”

“這麼小的年紀,沒了最親之人的教授,等自己從摸爬滾打中領悟到自保的權謀之術時,該失去的早就失去了。”

“很難想象到,這小太孫竟能絕處逢生,扳倒了苦心經營多年的那些成人。”

“以這位小太孫的能力,大明的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道衍說了很多,朱棣反問道:“這就是大師當年決定跟著本王的原因?”

當時朱雄英已夭折,呂氏也被扶正了。

無論將來如何發展,三代儲君只會在朱允炆和朱允熥身上抉擇。

朱允熥母族是強大,但宮裡沒有親近之人的教導。

在有心人的刻意引導之下,朱允熥用不了多久就會失去本身優勢了。

而朱允炆母族不夠強大,但卻有人刻意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