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傳承必不可少的,以農持家靠天吃飯,縱有千畝良田一旦天年不景氣,也須有餓死人的情況。

唯有商業才能保證家族日常所需。

出入僕從日常所食暫且不說,剛是供養家族子弟讀書都是筆不小的開銷。

而且,就拿大明朝的俸祿來講,大部分的時候也只夠養活一家來小,家族子弟即便是做了官,人情往來資源積累,也還需家族的幫襯。

只有子弟爬的高,有了功名躬身,那家族即便用不上子弟有啥相助,也能讓家族在鄉里抬得起頭來。

在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高中的子弟越多,家族在下鄉里的子弟也越多。

畢竟進士牌坊又是大白菜,誰能爭來一個,哪怕是縣裡都得跟著沾光。

如何才能培養出足夠多的有功名子弟,也就只有廣撒魚了。

而這都是錢。

所以說,哪怕商業是末道,卻也沒有幾個世家大族願意真正放棄的。

燭火搖曳,大概沉默了快一盞茶的功夫。

“老夫自幼讀聖賢書,只因元廷無道才致老夫功名無望,然老夫也深知官不與民爭利之言,富民實業已不只是爭利了,這是要把民間商業往死地逼啊。”

這話是顧寶安說的。

當初他抓住機遇率先行動,力求和富民實業購買機器,後來在出海走私環節吃了些虧。

當時可有不少人因此幸災樂禍,嘲笑因他顧家太積極閃了腰。

但正是因為他的積極,才致使他顧家在這次海外貿易中成為賺錢最多的。

正因為這,他才更有話語權。

“對,顧老說得對,朝廷的確不該放任富民實業和百姓爭利,尤其經營富民實業的還是儲君。”

“不管怎麼說,商畢竟是末業,由儲君參與其中除了墮了皇家臉面,怕也會沾染了銅臭從而動搖國本的。”

這些人誰都不傻,經過顧寶安的提點,很快便都紛紛想到了其中的關鍵所在。

在這些人一言一語的說辭中,氣氛很快便都變得熱鬧了起來。

不知不覺中,顧家的花園竟變成了小型朝堂。

他們完全不用擔心他們說的這些到不了廟堂,在廟堂上除了本家族的子弟外,還有不少同鄉之人。

除此之外,還有拉赫裙帶關係的姻親,以及各種關係的師生。

總之,只要他們共同發力,完全是可以把整個文官集團調動起來的。

這也就是這幾年朝廷對武將的管束嚴了,凡是子弟想要世襲找差事,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可以。

不然的話,拉些武將也不是不行。

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眾人心情都變好了,又是一頓笙簫鼓樂之後才終散場。

而就在朱允熥忙著為編撰大典做準備,以及為老朱安排宮外行在之際,各文官之間開始相互串聯了。

一日,朱允熥正好要出宮的時候,方成洋匆匆的找了過來。

,!

哪怕錦衣衛真的好用,但並不排除朱標對錦衣衛的反感。

正好朱標又不反對朱允熥和錦衣衛親近,所以一般情況下方成洋還是喜歡和朱允熥彙報的。

恰好朱允熥又非常明事理,凡是小事情那就自己解決,要是碰上大事情也會主動和朱標彙報。

完全不存在方成洋夾在中間難做情況。

聽了方成洋的話,朱允熥微微一笑,道:“這也是他們的自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為人臣子諫言幾句也是應該的。”

老朱當政期間從沒堵塞過言路,但也從未被群臣裹挾過。

朱標性子寬和,但也絕非能被言論輕易所左右之人。

富明實業牢牢攥在手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