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意思,得到他們的同意後再行上岸事宜。”

張定邊自告奮勇,主動提出了去海上。

這下,需老朱說話了。

老朱放下手中的《孫子兵法》,抬頭道:“可以啊,不是咱非得求著他們上岸,咱最多隻能留半年時間。”

“半年之後,他們若還沒上岸的打算,那咱就得考慮出動水軍驅逐了。”

朱允熥的那顆棗給的已經夠大了,老朱的態度強硬一些也無可厚非。

“半年足夠了。”

張定邊毫不含湖,爽快應了下來。

海上的那些疍民,除了陳友諒的部將外,便只剩張士誠和方國珍的了。

不管是誰的人,三十年時間過去,他們都和陳友諒部將一樣,希望上了岸過安定日子。

至於光復之類的,早就沒那個心思了。

唯一所擔心的,不過就是怕老朱秋後算賬而已。

只要把這些情況說明白,所有的問題基本全部都能迎刃而解了。

而對老朱,張定邊還是瞭解的。

當初能放了他一馬,可見就不是個睚眥必報之人。

他一個險些斬首之人,且對大明有直接威脅之人都不屑的動,又怎會動那些根本小小的普通軍卒。

該談的談攏後,張定邊起身離開。

在張定邊走了後,朱標這才又問道:“北平那邊可以安置吧?”

沒有金剛鑽不亂瓷器活,要是沒有這個保證,朱允熥也不敢答應這個要求。

“沒問題的!”

“那些疍民在海上生活了那麼久,雖說只是以船為家,並沒有多少的家當,但真的要上岸那也得拖家帶口。”

“一來二去耗費上一段時間,即便現在就開始搬遷,等全部搬完也得一年的時間。”

“到時候,鄭和下西洋回來勢必也就賺回第一批銀子了,完全足以支撐捎帶腳完成這項搬遷事宜了。”

這麼多年了,朱允熥看似好像說的是答話,但實則每一件事情最後都落成到了現實。

朱標話不再多說,應道:“那就好!”

隨後,又道:“嫌棄護衛帶多了招搖,那就改為暗衛跟著。”

“這次幸好是張定邊只是想讓海上疍民上岸,要真碰上個有行刺之意的,就是後悔都沒地兒買藥去了。”

真正後怕的是朱允熥。

隔代立了儲君的太孫本就少之又少,且還有老朱和朱標這樣的皇爺爺和父親真心實意的愛護著,即便是開著掛也是不可想象的。

他要是死了的話,怕永遠都碰上這樣的好事了。

朱允熥真心實意,表示道:“是兒子放鬆了警惕,本以為只是在京中行走,且又只是微服私訪,用不著跟那麼多人。”

“是兒子大意了,讓皇爺爺和父親擔心了,往後兒子再出去,不管到哪兒絕不會少於五十人了。”

事情都已經發生了,朱允熥也已經平安回來了,沒必要再因朱允熥帶護衛多與少的問題揪著不放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況且,張定邊實力不容小覷。

當年老朱都險些喪命於張定邊之手,又如何要求朱允熥能取勝了張定邊。

以張定邊的實力,哪怕朱允熥真帶上五十人,恐也不見得能奈何得了張定邊的。

老朱擺擺手,道:“行了,這幾天咱累了,往後的朝政就交給你們父子了。”

老朱的年紀擺在那兒,熬了幾天對身體總是有所損傷的。

現在的老朱格外珍惜自己身體,大明正處於蒸蒸日上的關鍵之期,他多活一天就能看大明多強大一分。

不用誰說,朱允熥也知道就老朱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