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朱允熥的建議(第4/5頁)
章節報錯
襲這段時間的確激發了軍卒計程車氣,但長此往下發展,先不說世襲上來的人是否有領兵之能。”
“在所有職位都被世襲子弟佔據後,無形之中堵了下面軍卒的晉升之路,他們不管咋拼命軍卒還是軍卒,等這個時候士氣又何在?”
本就是商量解決衛所問題的,最終當然還是要回歸問題的本質來。
再一個具體例子丟擲,老朱更沒了之前那麼大的火氣。
“而衛所制度和戶籍制度的癥結同等,軍戶世代從軍能夠保證兵源的充足不過只是理想下的狀態而已。”
“目前軍戶逃亡的情況都屢禁不止,再這麼發展下去各地衛所的正常兵源怕都很難配備齊全了。”
事實證明,到了大明後期各衛所這種問題不僅常見還很普遍。
赫赫有名的戚家軍,那也是從福浙一帶招募的農戶和礦工,真正軍戶出身的沒多少人。
“你說的是有道理?”
“但又該如何保證兵源的充沛,沒有明確的規定,怕很難會有人願意從軍吧?”
軍戶只是強於奴籍而已,而強的那點僅僅是子弟可以科舉一條。
而以他們的能力,又哪能一路保送到子弟入仕。
所以,這條有沒有一樣。
但相比較於奴籍,他們還得有隨之上戰場。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旦上了戰場又有幾個能回來的。
若非迫不得已,沒人願從軍的。
正如朱標所說,沒有了強硬限制兵源的手段,怕是連兵都很難招募起來。
相較於成立於北周到唐初期逐漸發展壯大的府兵制,初創唐五代壯大於宋的募兵制更進步了一些。
但募兵制一般都以招募為主,招流民從軍,招軍伍子弟。
在流民和軍伍子弟不夠用的時候,往往會採取從民間抓壯丁的方式。
而一般兵力枯竭時,也正是朝廷大規模用兵的時候。
這個時候,誰願應徵。
前面打的水聲火熱,後面還得從民間抓壯丁,用不了多久後方就得失火。
基於募兵制的種種弊端,老朱這才彷照募兵制之前的府兵制創立了衛所制度。
早在老朱打天下的時候,衛所制度的確為老朱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
因而,大明立國之後,老朱便把衛所制度定成了大明的徵兵國策。
“百姓之所以不願從軍,主要還是因軍卒地位太低,提高軍卒的地位,把從軍當成一種榮譽。”
“這就需要提升百姓對他行之事的使命感了,比如大明的北征,要讓百姓知道朝廷肅清北疆,與他們自身息息相關,並非是朝廷的事情。”
“同時要讓出徵的軍卒知道,他們打仗流血是為了誰,朝廷需要肅清北疆,而北疆的安定是有利於大明子民的。”
“把朝廷和百姓捆綁,也會增強於百姓的歸屬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要和百姓拉近距離,這樣徵召會容易很多。”
“當然,這只是指引方向。”
“百姓也都是人,不能喊幾句口號就讓他們上戰場,還得保證從軍之後的既得利益。”
“這就需要增添軍費支出,提升軍卒的軍餉以及待遇的保證,首先是衣食住行方面,要超於農戶匠戶。”
“其次,凡應徵之人不可終生服役,要規定出年限在,比如普通軍卒是多少,之後往下再留就是晉升小旗。”
“在服役結束後,可以適當在戶籍所在地的有司衙門安排個營生,胥吏子弟世代不得科舉,從軍卒轉胥吏的還要適當放寬政策。”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地方的有司衙門是不可能把這些服役結束的軍卒都接收的了,可以適當給予錢財補償,讓他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