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很難再有如今的天時地利人和了。”

文官最不願皇帝掌軍。

這也是歷朝歷代到了後期,為何很難再組織起大規模的對外戰役來。

畢竟,皇帝牢牢控制住軍隊後,就能用軍隊制衡於文官。

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文官往往阻止皇帝舉兵出征,以達到皇帝對軍隊的掌控。

當皇帝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出兵與否,而不是如何把仗打贏之上,又如何達到今天的這種高度。

開疆拓土是每個帝王畢生的追求,可要實現這個追求又談何容易。

就像這次,朱允熥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說的是挺容易,但其中的艱辛曲折是可以預料的。

泥濘和荊棘相伴,每一步都必須得小心再小心,稍有不慎就得丟了命。

且憑理智來說,要是朱允熥真把命留在倭國,老朱縱觀全域性所慮之下都沒辦法傾巢而動給朱允熥報仇的。

“爹,要不讓老四也去吧。”

“老四這些年磨鍊的允文允武,有他看著允熥能更穩妥些。”

“一個太孫加一個藩王,表面可顯對倭國的重視,但實則卻能多帶些扈從。”

“若真有個啥情況,還可讓老四節制北平兵馬以最快的時間出兵援助。”

五徵漠北馬革裹屍的永樂大帝,那在歷朝歷代四百個皇帝中都是赫赫有名的。

有他協助,自然最好不過了。

“四叔去好。”

“那就讓四叔同去。”

“兒子願做副使,聽四叔的話。”

聽罷,朱允熥很激動。

連帶團的正使位置,也主動讓給朱棣。

一個一生都在征戰的人,開疆拓土的野心遠遠在他之上。

要是知道他在倭國的佈局,只會把他的這一建議修整的更完美,絕對不會加以否認的。

他只要最後的最優結果,至於誰做這正使並不重要。

有老朱和朱標在上面壓著,無論朱棣的實力多強大,靖難都永遠不可能發生。

“副使?”

“哼。”

“滾吧。”

老朱冷哼一聲,趕走了朱允熥。

“孫兒告退。”

朱允熥應了聲,從乾清宮退出。

直到從宮裡出來,他都沒想明白老朱那聲冷哼是啥意思。

難道連副使都沒得做?

算了,管他呢。

正使副使的不過只是個名號,只要能讓他的計劃付之以實現就行。

之後,朱允熥找了黃觀等人。

欲滅其國,先亡其史。

欲要計劃順利,必先通曉教化。

只有大明的教化在倭國生根發芽,大明的宗主國地位才最終不可撼動。

“黃侍郎,目前職大能找出多少通四書五經的學生?”

大明精通各種典籍的人是不少,但想找出能絕對他支援的計劃,以他所想的把大明的教化在海外開枝散葉的,只有職大能辦到。

“大概有數百人吧。”

黃觀想了想,大致回了句。

目前職大的學生有先攻算數律法兩大科的同時學習四書五經的,也有本來已有了功名,想透過攻克算數律法從職大入仕的。

,!

職大這類人才稀缺,入仕之後往往比單靠四書五經升遷的更快一些。

為了能控制文官集團,朱允熥並沒制定太多限制,只要身家清白就可以由職大參考。

一時間,不少人湧入。

朱允熥不再多問,直接道:“你從中挑選些心志堅定,採取自願模式赴倭國傳揚我大明文化。”

“需要提前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