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太子,分量擺在那兒又區別於那些官員,由他先去見那些百姓那是最合適不過了。

“是,父親!”

朱允熥應了一聲,在那御史的帶領之下,在午門外見到了敲登聞鼓的百姓。

前面一個後面兩個,總共是三個人。

在領頭那人的身旁,還放著本已經泛黃的《大誥》。

三人的年紀不大,大概都在弱冠之年。

“這是太子殿下!”

值守登聞鼓的御史跟在朱允熥身後,向跪在地上的三人介紹了朱允熥的身份。

這三人早在朱允熥走過來的時候就已經埋倒在地了。

聽那御史的介紹後,這才先後喊了聲,道:“拜見殿下!”

朱允熥在隨從搬來的椅子上坐下後,問道:“登聞鼓是伱們敲的?”

“是。”

“因為何事?”

朱允熥問了句,三人齊刷刷的抬頭。

最後,後面那兩人重新拜倒,前面領頭之人道:“縣中耆老毀草民的田地,父母官袒護耆老士紳,致使小人等草民百姓無處伸冤。”

不僅僅是大明,就是在其他各朝當中,法律都非常的不健全。

說白了,就是以道德治國。

下到朝廷最低行政治下,無論是百姓的家長裡短,甚至是田畝收成等事,皆都以縣裡村裡的耆老士紳幫忙裁決。

即便是嚴重如刑事案件,縣中的父母官也會先徵求耆老士紳的意見。

這些耆老士紳在縣裡的德高望重,同縣衙同治萬民,他們所依據的便是約定俗成人人都遵守的道德。

而對於朝廷來說,只要治理好這些耆老士紳就行了。

千百年來,這樣的手段不可謂不完美。

而百姓也習慣了遇事先找耆老士紳,除非萬不得已,不然連官府都不會驚動。

像今天這樣,上來就把耆老士紳和父母官一併都狀告上了。

按正常的狀告流程,即便是要告這些人,也應該先去應天府衙門。

先不說民告官如何,單論他們這行為可已經算是越級上告了。

“可去過應天府衙門?”

“去過了,應天府衙拒不受理,還以民告官為由責仗了前去告狀的人,使得其中一人因傷勢發膿而死。”

領頭之人頭埋在地上連抬起都不敢,但說出嘴的話卻由丹田而出,咬牙切齒中帶著幾分不憤。

“凡軍民詞訴,皆需自上而下陳告,若越本管官司稱訴者,即實亦笞五十,擊登聞鼓申訴而不實者,杖一百。”

“本朝自立國開始便皇宮外設登聞鼓,以為上告無門的百姓能夠上達天下,但若有狀告不實者便將要責仗一百。”

“爾等還要告嗎?”

老朱設登聞鼓是為了方便百姓告狀的,但同時也為防止刁民無事生非而制定了相應的懲戒措施。

責仗那可是真的責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不說是一百仗了,就五十仗打下去那都能要了半條命。

因而,凡是被逼走投無路著,很少會有人敢來告這種狀的。

朱允熥著重詢問之後,三人連遲疑都沒有,便異口同聲道:“小人要告。”

既如此,這些人在所有流程都符合的情況下,也不能不受理了。

登聞鼓被敲擊整個宮城都聽見了,朝廷要是不受理的話,不僅會讓那些心存僥倖的官員放開貪墨的手腳,也會讓朝廷喪失民心。

老朱在位三十年所創造出來的以嚴刑峻法懲治貪墨安撫民心的大好局面,不能如此輕易就放棄了。

說著,朱允熥隨即招呼,道:“去刑部找個精通訴狀的書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