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張嘴就來(第2/3頁)
章節報錯
的肉,喝他們的血。
眾富商沉默不語,沒人率先說話。
氣氛沉默幾息,眼看不說不行。
這才有人,站了出來。
“小人家種所存餘糧具體數額多少,小人心中不曾明確。”
“當下貿然應承殿下,倘若最後不曾拿出,怕是要影響殿下的賑災步驟。”
“方先生所言,小人深有體會。”
“容小人回去清點餘糧,之後再給殿下拿出答覆。”
這樣的理由,不失一頗合理的緩兵之策。
“小人也去清點。”
很快,眾富商紛紛效彷。
“兩位先生意下如何?”
富商拱手請命,朱允炆扭頭求助。
“臣看諸商賈,理由合理,可以答應。”
“尚禮那邊,應能有收穫,可撐一撐。”
黃子澄率先表態,說了看法。
“臣附議。”
方孝孺想了想後,附和一句。
“那好,聽兩位先生。”
朱允炆應了一句,下達命令。
“那諸位回去,儘早給吾結果。”
與此同時,另一邊。
齊泰領了朱允炆命令,帶著本縣衙役去了南召下轄各村裡。
凡種糧之人,均先自給自足,滿足自身需求後,才會再行發賣。
蝗災過境,影響的是今年的收成。
去歲糧食豐收,農戶手裡都會存有餘糧。
從這些農戶手裡借了糧食,滿足城中其他行業者缺糧危機。
等有了賑災糧,再一一返還。
既解決了揭不開鍋之人的困境,又不至於使存有餘糧農戶的利益受損。
,!
話說的好,且理由合理。
可官差搶糧,屢見不鮮。
在這一問題上,根本沒啥公信力。
嘴皮都快磨破了,還是沒一個主動借的。
行進到最後,成了半搶半借。
雖說只要拿糧,就由官府開出借條,但這些尋常農戶,又有幾個認字的。
在他們眼裡,這借條不過廢紙一張。
很多人家,哭天搶地,捶胸頓足。
糧價一天一個價,那都是救命的。
晚上的時候,齊泰領著衙役,趕著載了糧的馬車,直奔縣衙而去。
“鄉野愚民,冥頑不靈。”
“與之相交,實在費神。”
“只是借糧而已,又不是不還,就如如喪考批,還需多行教化,以淳民風。”
齊泰坐在糧車上,耳朵嗡嗡的。
悲慼哭喊,猶在耳邊。
“齊學士,不少刁民怕就沒指望朝廷歸還於他們糧食,根本沒好好儲存借條。”
“要沒了借條,往後還還糧嗎?”
衙役王祥慶牽著馬,走在齊泰身邊。
當衙役這麼多年,要說一次沒和小民有過沖突,肯定不盡然。
但這麼多年了,可從沒今天這樣的聲勢。
文人狠起來,那才是真狠。
最關鍵的是,經文人的修飾,還能把黑的變成白的。
明明是搶了人糧,反過來還給人扣了頂冥頑不靈的帽子。
“這話何意?”
“你也以為,在下搶糧?”
“再告訴你一遍,是借,不是搶。”
“殿下已上奏朝廷,一旦賑濟到位,馬上就會返還。”
“沒了借條,絕不是不還的藉口。”
“必須做好記錄,一家都不能漏。”
齊泰義正言辭,訓斥了王祥慶。
“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