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去的孩子能打?現在的孩子不能打?

最近,杭州兩名小學生因打架導致一人死亡的事件,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一個10歲的孩子,因為一點瑣事和同學發生爭執後,竟持刀行兇,致對方死亡。不禁讓人感慨,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脆弱,打不得罵不得,稍有不如意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也有人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越來越早熟,犯的錯誤也越來越大,稍不留心就闖下大禍。

確實,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的孩子,生存環境和心理狀態,與過去的孩子大不相同了。

為什麼過去的孩子能打?現在的孩子不能打?那是因為現在的孩子根本沒有情緒緩衝的時間。

以前的孩子,學習壓力沒有那麼大,作業也沒有那麼多,生活節奏比較慢,捱打之後,有足夠的時間慢慢消化情緒。

早上捱了罵,一路上和同學有說有笑,情緒就撫平了。到學校上課,還能再和同學發生點有趣的事,心裡那點不愉快,早就拋到九霄雲外了。

在學校被老師收拾了,回家的路上,到河裡摸摸魚、到田野裡追追蝴蝶,和大自然親近一番,情緒又消化了。

晚上回到家,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玩耍打鬧,嘻嘻哈哈,家長那點打罵又算得了什麼呢?

孩子的情緒,在一天之中有很多個出口可以發洩,有很多段關係可以緩衝。他們每天都能接觸到不同的人和事,視野比較開闊,心思不會一直沉浸在某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上。

但現在的孩子呢?

早上早早起床上學,晚上寫作業寫到深夜,週六週日還有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生活被學習塞得滿滿當當,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空間去釋放情緒。

放學之後,孩子被家長接回家,關在那幾平米的空間裡寫作業。作業沒寫完,連飯都不能上桌吃。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或者和老師同學發生了矛盾,家長不僅不關心,還一味地指責孩子:“肯定是你自己的問題,要不人家怎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

孩子內心的情緒,沒有出口發洩,沒有機會緩衝,只能不斷積壓在心裡。情緒積壓得越來越多,孩子的內心越來越敏感脆弱,承受力越來越差。

要知道,從15樓到一樓,僅僅需要一瞬間,千萬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教育開始變得非常功利,老師和家長都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求孩子要考高分、進名校,至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卻沒有人在意。

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學習這一件事,稍有分心,就會換來老師和家長的責罵。

一旦考試失利,或者成績下滑,就會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被家長打罵。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本來就弱,在巨大的壓力下,很容易就會崩潰。

有些孩子不堪重負,選擇離家出走,用逃避的方式遠離家長和老師的責罵;

有些孩子被壓抑久了,內心變得扭曲,把怒火發洩到同學甚至家人身上,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還有些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之中,內心極度痛苦,最終選擇了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悲劇一次次發生,但老師和家長們卻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依然用成績來衡量孩子的價值,依然用高壓政策逼迫孩子學習。

要知道,孩子並不是學習機器,他首先是一個人,有人的情感、需求和慾望。

教育應該是有溫度的,是充滿愛的,而不應該只有冷冰冰的分數和排名。

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不完美,允許孩子考不好。

成績差一點沒關係,只要孩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