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新型不孝正在榨乾年輕人(第1/3頁)
章節報錯
新型不孝,正在榨乾無數年輕人
最近,突然火了一個詞:新型不孝。
指的是,有的父母以為孩子在外面工作,是在挖金子,自己辛苦大半輩子,終於等到孩子走進社會,就等著孩子衣錦還鄉、揚眉吐氣。
但他們不知道,那些沒有背景、沒有資本的孩子,上班要看領導臉色,租房要看房東臉色,工作很辛苦,卻攢不下什麼錢。
於是,爸媽感到失望:“我們辛苦把你養大,你卻不懂得盡孝。”
所以現在很多人,一邊治癒自己,一邊要和父母和解。
這話題,戳中誰了呢?
想起之前,看過一位網友的留言。
她說,自己在一線城市,拿著8000的工資,除掉5000的房租水電,和日常開銷,基本所剩無幾。
而父母,總是時不時地打電話催她:“什麼時候買房?什麼時候結婚?你看村裡那個誰,早就開上車了……”
每次聽到這些,她都很焦慮,也很自責,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
但,又能怎麼辦呢?
每個月就賺這麼多,自己也已經盡力了。
其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
父母期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為自己爭光。
但現實的殘酷,是很多人拼盡全力,也只能過上普通的生活。
於是,父母不滿意,孩子也委屈。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出·路》。
片中,記錄了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從讀書到工作的經歷。
其中,大山裡的女孩馬百娟,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她住在甘肅的一個貧困山區,12歲才上二年級,每天要走幾十裡山路去上學。
她最大的願望,是讀書後,打工賺錢,一個月掙1000塊,然後買面吃。
因為,在她的家裡,一年到頭,都吃不上幾頓面。
她父親的想法,也是等她讀完小學,就去打工。
因為家裡窮,供不起她讀書。
而且,父親覺得:“女孩子,遲早是別人家的人,讀書沒用。”
但紀錄片播出後,很多網友提出願意資助馬百娟,讓她繼續讀書。
但沒想到,後來,她父親拒絕了,還是讓她退了學,在家幫忙幹活,等著過兩年出嫁。
退學後,馬百娟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16歲,她就嫁給了一個,比她大很多的表哥,開始過起了,和母親一樣的生活。
很難想象,如果馬百娟,一直有機會讀書,她的命運會不會有所不同。
但不可否認的是,像她這樣出身的孩子,想要改變命運,真的太難太難了。
就像紀錄片導演陳為軍說的:“命運無法改變,但鏡頭可以留下證據。”
鏡頭記錄的,就是馬百娟們,無法選擇的出身,和難以逃脫的困境。
記得之前,看過一句話:“有人出生就在羅馬,有人生來就是牛馬。”
生活,從來都不是公平的。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從小吃穿不愁,還能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
而有的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帖子。
一個男生說,自己畢業三年,一直努力工作,卻還是月光族。
他覺得很對不起父母,因為每次回家,父母都會問他:“工作怎麼樣?攢了多少錢?什麼時候買房?”
而他,只能尷尬地笑笑,說:“還可以,還在攢錢。”
其實,他很想對父母說:“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真的盡力了。”
他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