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對孩子有求必應?

為什麼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疼愛到幾乎有求必應,並不是現在的父母和孩子太矯情,是因為我們這一代父母,小時候沒有被細膩的愛過,我們想要彌補小時候的自己,把孩子當做自己小時候去養。小時候自己想要的,渴望的,缺少的,那些難過和遺憾,不想要自己的孩子再嘗一遍。我們清楚的知道,作為孩子想要什麼樣的父母,所以當我們自己做了爸爸媽媽,才會想把世間的愛都給他。

但愛,有時候也會失控。

最近和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聊天,她說最近很苦惱,自己似乎變成了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媽媽。

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她都會盡力去滿足,有時候明明知道這樣不對,但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去滿足孩子,不這樣做,她就會很焦慮,擔心孩子覺得媽媽不愛他,擔心孩子會失望。

就像上次,孩子看到別人家孩子有一個很貴的遊戲機,也想要,朋友想著家裡已經有很多類似的玩具了,沒必要買這麼貴的,就拒絕了孩子。

沒想到孩子非常失望,飯也沒吃幾口,直接跑回房間,把門關上。朋友看著孩子這樣,心裡非常難過,覺得都是自己不好,不應該拒絕孩子,於是又買了遊戲機送到孩子面前。

看到孩子開心的笑臉,她心裡才好受一點。但次數多了,她也很痛苦,覺得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可每次面對孩子的需求,她就是狠不下心來拒絕。

她問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其實,這樣的媽媽,生活中還有很多。

記得之前看《少年說》時,有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站在臺上對臺下的媽媽喊話:

“你總是拿我和其他同學比較,讓我的壓力很大,我的媽媽是一個特別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的媽媽。”

臺下的媽媽笑著回應:“我認為這是激勵你的一種方式。”

袁璟頤哽咽著繼續說:“可是媽媽,女兒真的有自己的壓力,有自己的委屈,也有自己的不公平,自己的自尊心。”

“你總是說,我不夠努力,我比不上別人家孩子自律,可是媽媽,你從來都沒有看到過我的努力,為什麼不試著走進我的心裡,看一看我的努力呢?為什麼不理解不理想的我呢?”

說完這些,袁璟頤已經淚流滿面。

可媽媽卻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我認為你要更強一點,因為我一直認為你性格上需要再開朗一點,我希望你可以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可以更加自信大方。”

袁璟頤無助的哭喊:“可是媽媽,你每次這樣說的時候,我感覺自己非常差勁,我就是別人家孩子永遠也比不上的小孩,我的壓力真的很大。”

臺下的同學都為她加油鼓勁,希望她的媽媽可以理解她,但這位媽媽卻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看完節目,都說這位媽媽太固執,不理解孩子,但我卻看到了一位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愛,卻用了錯誤方式的媽媽。

因為在她的潛意識裡,覺得只有孩子變得更好,更優秀,未來才會幸福,才不會像自己一樣,過得這麼辛苦。

所以她努力的想要把孩子推到一個更高的地方,卻忘了問問孩子,是不是想要這樣的生活。

就像很多父母一樣,我們總想著把最好的給孩子,卻忘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拼盡全力,想要彌補孩子,讓他們避免我們曾經受過的苦,走過的彎路,卻忘了,人生本就有苦有甜,有挫折有磨難,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就像紀伯倫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這首詩中所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