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往西六百里,乃是榮恪郡王曾經的封地。再往西一百里,便抵達了西疆邊境。出了邊境再往西一百餘里,曾經是西羌的領地,此地原本人煙稀少。

當年,榮恪郡還是榮王之時,初至封地,所見之處一片荒涼,竟沒有一座像樣的城池,多是自發形成的村莊和小鎮。縣郡治所更是破敗不堪,加之這裡民風彪悍,又是犯罪之人的發配之所,故而鮮少有官員願意到此為官。

榮王主動請纓來此就藩,一則是為整頓吏治,二則是為防禦西羌。他的這番舉動,讓他的六皇弟,也就是如今新登基的皇上,格外欣喜。

榮王性格剛柔並濟,對內示之以柔,對外則霸道非常。在封地之後,他自比秦孝公,積極推行變革,大力整頓吏治。在那些被髮配而來的官員中,明察秋毫,甄別賢愚,不拘一格啟用賢能之士。

同時,大力吸納人口,興修水利,開墾土地;在封地邊境設立商埠,積極開拓商路。 如此這般,僅用短短三年,榮王的封地便煥然一新。封地內竟相繼矗立起三十多座城池。

由於地處西境,可開墾的土地有限,於是他確立了以商興國的策略,建立起官商一體、官民共商的管理模式。 正因如此,榮王之地形成了“農為貴,商為賢,國為之使”的全民共富之局面。

三年後,榮王開始派遣軍隊護送商隊前往西羌以及西域,一路向西拓展商路。所到之處,設定驛站,建造城堡,逐步蠶食土地。數年之後,竟然成功向西拓展了百餘里。 西羌人曾為此大軍壓境,與榮王據理力爭。然而,榮王卻以“爭議之地,兩國共主之”的主張,讓西羌人無言以對。意思便是,這塊土地乃是兩國爭議之所,既然如此,不如雙方都可自由往來,共同管理。

於是,榮王和西羌王都拼命往這個地區移民,以爭取人數上的優勢。無奈西羌人口本就稀少,又怎能與榮王抗衡。 最終,西羌人只得無奈接受現實,同意與榮王共治,並按照人口比例進行三七分賬。對外,此地仍被視為西羌領土,但實際上已成為榮王的專屬之地。其吏治、軍隊、稅收依舊沿襲之前的制度。西羌雖曾有覬覦之心,但榮王以“寧可毀之,亦不相與”的強硬態度,迫使西羌不敢再有二心。

所以,此次胡羌聯合北夷共同侵犯南朝之時,也曾試圖拉攏西羌。二羌雖說同根同祖,但數百年來也是分分合合,恩恩怨怨糾纏不清。西羌夾在南朝、北夷與西域之間,逐漸摒棄遊牧方式,選擇逐水而居,效仿中原,過上了定居生活。如此這般,也過了幾百年的太平日子,尤其是與榮王相鄰,貿易頻繁,經濟繁榮,國力大增,故而不願再起兵戈。

而在京城與榮王封地與慶王封地之間,有一塊狹長之地,主要位於兩山之間,最寬處不過八十里,最窄處僅有二十里。此地向西北延伸三百餘里,將西羌與北夷胡羌硬生生分隔開來。這便是原五皇子的封地。出了這封地,便抵達北夷胡羌的後方,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

從這裡向東,便可直搗胡羌的龍興之地——西河草原。 當年,胡羌與西羌都有意與五皇子交好,紛紛將自家公主與之和親,最終五皇子在京選之時,選擇了胡羌公主。

如今,五皇子清王率領七萬大軍,正馬不停蹄地透過這塊狹長之地,直奔西北隘口。原本此地就有戍邊的軍隊五萬餘人,曾經皆為五皇子麾下。這五萬多人,在五皇子過境之時,紛紛加入其隊伍。

而在隘口,朱之棟正帶領六萬人與西羌的十萬大軍緊張對峙。

在五皇子出京之前,他曾親自前往榮恪郡王府。 “榮王伯,侄兒即將出徵,還望您能為我指點一二。”五皇子一臉誠懇。

榮王微微一笑,說道:“五皇侄,你來問我,想必心中已有了盤算,不妨先說來聽聽,讓王伯為你參謀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