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柳知府的冤案,那就不得不從本朝獨特的選秀制度說起。

本朝開國乃是憑藉武力征服天下,建國伊始,功勳之臣眾多。然而,這些功臣大多出身貧寒,是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出身。他們跟隨開國祖皇帝四處征戰,歷經十幾年的烽火硝煙,根本無暇顧及娶妻成家這等人生大事。直至如今,天下安定,祖皇帝於是頒下旨意,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徵選容貌秀美、品德出眾的女子,為那些開國功勳配為妻室,此便為本朝選秀制度的發端。

自此以後,每三年便會在全國舉行一次選秀盛事。這成為了全國女子命運的關鍵節點,其熱鬧與受關注的程度,絲毫不亞於讀書人的科舉考試。只是,對於女子而言,一生僅有這一次參與選秀的機會。

本朝律法明文規定,但凡官員、士族以及當地富紳家中有年齡處於 13 至 17 週歲的女子,一律不得私自婚配,必須首先前往當地縣衙進行報備,如此方能進入初選名單。

至於那些尋常百姓家的女子,哪怕再如何優秀出色,也是沒有資格參加選秀的。

這選秀的流程極其嚴格。首先進行的是地方初選,也稱為縣選。地方官員會嚴格依照選秀的既定標準,對轄區內符合條件的女子進行初步的篩選。那些容貌嬌豔動人、品德高尚純良、才藝精湛多樣的女子,會被逐一登記在名冊之上,隨後上報朝廷。

透過縣選的女子,將會被送往京城參加複選,也就是京選。京選的標準相較縣選而言,更為嚴格苛刻。由宮廷中經驗豐富、眼光獨到的女官負責,對參選女子的一言一行、舉止禮儀、應對能力等諸多方面進行細緻入微、分毫必究的考察,透過京選者才能進入殿選。

而殿選則先是由皇帝或者皇后親自挑選,入選的女子得以進入後宮,成為皇帝的嬪妃;緊接著再由成年的皇子們進行挑選,成為皇子的妃子;或者被皇室宗親選中,成為他們的親眷;還有一部分女子可能會被賞賜給當朝功勳卓著的貴胄作為賜妻;當然,也有一些女子或許會淪為填補宮女缺額的人選。

倘若一旦被選為宮女,那這名女子的命運往往較為悲慘。能夠逆天改命、飛黃騰達的機會實在是渺茫至極。倘若在十年之內未能考上女官或者獲得聖上的寵幸,那麼最終的結局,便是在十年之後被遣送回家。到那時,已然年近三十,即便曾經擁有傾國傾城的天姿國色,也早已青春消逝、容顏不再。

而那些在選秀中落選的女子,官府會給她們發放一個參選證明。有了這張證明,女子才能夠另行婚配。這個證明同樣分有等級,代表著女子的身價高低。縣選證明意味著女子資質平凡普通,國內絕大部分女子所持有的都是此類證明,相當於一份准許出嫁的證明。

京選證明則相對較為高等,表明該女子具備一定的美貌容顏與才學修養,這部分女子通常會成為州、縣官員以及富紳們首選的娶妻目標。而要是能夠拿到殿選證明,那更是無比珍貴,其價值遠遠超過煙花巷中的花魁,成為京城權貴們競相追逐、夢寐以求的物件。

所以,那些家庭條件允許的女子,從小便會接受極為嚴苛的培訓。四書五經、禮儀規範、琴棋書畫、歌舞紡繡,無一不是一個女子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程,而如此眾多繁雜的學業,必須在 13 歲之前全部完成。

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解讀這段特殊的時期,此乃中國歷史上女性整體水平達到巔峰的輝煌年代。常言道,一個偉大的母親能夠孕育出一個偉大的民族。在這個時代,不論是國民的整體素質,還是社會的道德修養,的確遠遠超越了前朝。

而在這複雜多變的選秀過程之中,也順勢催生了諸多見不得光的生意。比如在初選之時行賄,哪怕資質再差的女子,都滿心希望能夠透過初選,前往京城參加複選,以獲得一張京選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