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妃誅連之案,如同一場驚濤駭浪,在京城掀起了軒然大波。而陸雲軒不僅憑藉此案聲名鵲起,他不僅穩穩地坐住了監察御史的位子,更是在京城錯綜複雜的勢力間左右逢源,收穫了前所未有的好名聲。如此成就,就連陸雲軒自己都未曾預料到。

而皇宮之中,皇上對此更是倍感意外。他凝視著案前的奏摺,思緒飄向那個初入仕途沒幾年的年輕人。

“這陸雲軒,如此年輕,竟有這般高明的手段。初到京城,承辦如此重大且複雜的案件,不但案子辦得滴水不漏、漂亮至極,還能在各方勢力之間巧妙周旋,達到如此精妙的平衡。此人當是不可多得的能臣啊。”皇上心中暗自讚歎,對陸雲軒的期許不禁又增添了幾分。

這一日朝會結束,皇上將吏部尚書李光燦單獨召了御書房。御書房內,檀香嫋嫋,皇上神色嚴肅,緩緩開口問道:“李愛卿,朕今日叫你來,是想問問你對陸雲軒此人的印象和評價。”

李光燦心中一凜,他深知吏部掌管官員考核升遷,皇上親自詢問必有深意,當下不敢有絲毫怠慢,連忙恭謹地回道:“回陛下,他在辦理華妃誅連一案時,心思縝密,條理清晰。臣見過他交辦的卷宗,能做到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每一個線索、每一份證詞,他都能抽絲剝繭,展現出了過人的才智和決斷力。要說臣對他的評價,臣以為,這陸雲軒實乃年輕有為,才幹卓絕之人。在當朝年輕的大臣之中,無有能出其右者。”

皇上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說道:“朕也覺得此子是個人才。他查案時的那份專注和執著,朕看在眼裡。面對各方壓力,仍能堅守公正,不偏不倚,實屬難得。只是年紀尚輕,還需多加歷練。若此時急於升遷,恐遭他人忌恨,於他未來的仕途不利。”

李光燦何等精明,一聽便明白了皇上的心思,連忙附和道:“陛下聖明,微臣也是如此認為。這陸雲軒日後必成大器,現在正是需要慢慢打磨的時候。還望陛下多多栽培,假以時日,定能成為我朝的中流砥柱。”

皇上擺擺手,說道:“好了,朕心中有數,你退下吧。”

李光燦退出御書房後,心中暗自琢磨起來。他深知皇上對陸雲軒的看重,陸雲軒在朝中的前途定然不可限量,自己日後恐怕還要對他多多仰仗。於是,如何結交陸雲軒,在他心中已有了初步的盤算。

然而,皇上召吏部尚書詢問陸雲軒之事,不知怎的,訊息竟不脛而走,如同長了翅膀一般,很快便傳遍了滿朝。朝中大臣們聽聞此事,各個心思活泛起來。他們深知陸雲軒如今在皇上心中的地位,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想要與陸雲軒攀上關係。

一個月後的某次朝會,吏部尚書李大人率先出列,畢恭畢敬地向皇上奏道:“陛下,今歲正值年度大考之期,對朝中諸位大臣的才能與功績需作中肯評議。臣以為監察御史陸雲軒於華妃一案中,做到明察秋毫,公正廉明。且其初至京城,未受繁情瑣事之羈絆,心無旁騖,必能秉持公正,做到據實論斷,不偏不倚。臣觀其德才兼備,若委以御史中丞之重任,定能助臣一臂之力,使此次大考得以公正有序,為朝廷甄選出真正的賢能之士。”

禮部侍郎張大人緊接著附和道:“陛下,李尚書所言極是。陸雲軒不僅在辦案上能力出眾,其為人謙遜有禮,與同僚相處融洽,頗具威望。臣以為御史中丞一職,他當之無愧。”

刑部尚書王大人也上前一步,拱手說道:“陛下,華妃一案涉及眾多複雜關係,陸雲軒卻能梳理清晰,將真相大白於天下,此等能力在我朝官員中實屬罕見。臣附議推舉陸雲軒為御史中丞。”

兵部侍郎李大人亦出列道:“陛下,如今朝局多變,正需陸雲軒這般有勇有謀、正直無畏之臣擔當要職。臣堅信他若任御史中丞,定能為朝廷穩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