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神來之筆(第1/3頁)
章節報錯
平陽縣。 縣令夏九章自從接到衙役的彙報之後,便匆忙向李閻良做了稟報。而後自己親自趕赴平陽深山檢視現場。
只見冶煉廠內,兵器甲冑凡是成品一件未留,全部被拉走。而滿倉的銅錢也只剩下極少的一部分,絕大部分都不翼而飛。
深山之中所有的礦洞都已被泥土封填,昔日熱鬧非凡的深山,如今空無一人,一片死寂。
“留給我這個空殼又有何用?”夏九章面對著空曠的山谷,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他感覺這如同一個燙手的山芋,又似一塊金礦石,可惜自己沒有提煉的技術,只能眼睜睜看著這筆財富卻無從下手。
這一日,一隊商人來到平陽縣,求見夏九章,說道:“夏大人,我是寧王監造司主簿周九梁,奉寧王之命前來與您商談共同開發平陽礦藏一事。”
夏九章一聽是寧王前來合作,頓時喜上眉梢。雖說並非朝廷派人,但寧王的自治權他是心知肚明的,只要條件合適,哪有不能談的道理。
最終,他們達成約定:凡平陽礦產,全權交由寧王的監造司負責。而出產所獲之利,平陽縣得兩成,朝廷得兩成,皖江省得一成。如此一來,平陽縣對上下都能有所交代。寧王雖獨分五成,但需承擔所有成本,算下來,可能淨得還不到兩成。表面上看,倒是頗為公道。
就這樣,寧王在不知不覺中拿下了平陽縣礦產的經營權。曾經私採的混亂局面,至此也算轉為了官營。而這件事,發生在李閻良抵達京城一個月之後。
此時的陸雲軒,身體已然大好。然而,他卻感覺自己深陷困局。只因擺在面前的幾件事,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更不用說該如何向皇上解釋。
首先是李閻良帶來的那封信,他當著李閻良的面將其開啟。
信中竟然是一張白紙! 正是這張白紙,讓李閻良陷入了百口莫辯的境地!他很難確定,陸雲軒是否會懷疑是他李閻良動了手腳。
而陸雲軒的心中也猶如壓了一塊巨石,因為一旦事發,他也將百口莫辯。 同時,對於慶王的具陳書,陸雲軒也是半信半疑。正如李閻良所言,這些不過是慶王的自圓其說,究竟是誰在幕後操縱這一切,尚未查明。
好在作為誘餌的輜重被追回,沒有造成實際的損失。 九皇子府中,禁軍統領莊飛羽正在向九皇子詳細彙報此次的情況,連同他在輜重隊拿到的那封信。
九皇子反覆檢視這封信,說道:“這封信顯得有些多此一舉,誣陷的痕跡太過明顯了。”
九皇子反覆思索後,決定去找陸雲軒。
陸府,陸雲軒的書房裡。 書案上擺放著兩封信、一封具陳書和一塊北疆令牌。其中一封是九皇子帶來的,另一封是李閻良帶來的,而這塊令牌正是九皇子在查抄胡羌商社時所得。
看著這塊令牌,陸雲軒明白了九皇子派兵前往北疆的緣由。此次行動,相當於他們兩人,一個從北疆朝著平陽縣追查,另一個從平陽縣向邊疆追查,最終兩人分別在西疆和北疆截獲了輜重。
九皇子問道:“陸大人,倘若我們兩人都未派人去追查此事,他們還會不會分兵兩路?而從目前的情形來看,走西路出關最為穩妥,所以,他們這一路前往北疆,有誣陷栽贓的嫌疑,是故意為之。”
陸雲軒道:“九殿下分析得不無道理。但是,事實上,如果李閻良不出面阻攔,他們從北疆也能順利出關。之所以如此順利,正是因為這塊北疆令牌。而據李閻良和慶王的具陳書所述,朝廷長達一年都未曾更換新的北疆令牌,這是此次輜重得以順利運出的關鍵。倘若換成新的令牌,那麼任何一個關口,他們都無法透過。
九皇子道:“四哥的軍需營被劫之事,我是知道的,但是未曾聽說他上奏要求更換北疆令牌之事。這件事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