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尹府衙內,案頭案卷堆積如山。一大摞訟訴狀旁邊還放置著上百個案件卷宗。 在大堂的一側坐著三位官員,三人皆臉色鐵青,隱隱帶著些許慍怒。

何守道走下堂來,向三位官員依次拱手道:“周大人、王大人、蔡大人,還望諸位多多見諒。我深知三位大人皆是清廉能幹之官。但何某也是奉陛下聖諭,奉旨查案。今日請諸位大人前來,也是期望大人能夠全力配合,將這些案子一一說清楚,如此你我也好向聖上交代。”

這三位聽罷,只是敷衍地拱手回禮。蔡姓官員說道:“何大人只管訊問便是,我等必定全力配合。有道是秉公斷案,自心無愧,不怕與大人對質。” 其他兩人也紛紛附和,表示願意配合。

何守道指著案上那堆積如山的卷宗,說道:“這裡面有三十八件陳年舊案,均涉及綺夢坊女子的申冤案。而這三十八件舊案,皆由三位大人主審。還請大人仔細回憶,這裡面是否確實都是秉公辦理,沒有冤案錯判?” 說完,何守道讓人將這些卷宗抱過來,放置在這三位大人跟前。

三人拿起卷宗逐一檢視,這些案卷確實是他們三人負責主審的。 何守道命人給這三位大人每人搬來一個案幾,並備上筆墨紙硯。說道:“大人請一一查閱,確認沒有問題的就交給何某。要是知曉其中有瑕疵的,也請寫在紙上,何某定會為大人開脫,保大人無事。”

這三位一聽,相互對視,面面相覷。周姓官員說道:“何大人這是何意?我三人主審這些案件,每一條罪責,都有完整的證據鏈,人證、物證俱全。所判之刑也是嚴格依照我朝律法。但凡大人能指出錯謬,不用他們二位大人擔責,我周某一人承擔便是。”

王、蔡兩位一聽周官員如此表態,各自也跟著表態。

何守道見這三人態度如此強硬,便順手拿出一個卷宗,問周姓官員:“敢問周大人,這個卷宗提到當年燕州巡撫梁問天梁大人,被判投敵叛國罪,這裡面有 42 份通敵書信。卷宗上說透過比對筆跡,確認是梁大人所寫。而我曾拿這些書信找到梁大人之女梁鳳儀,梁鳳儀看完之後說,單從筆跡來看,確實可以以假亂真。但是這些書信全是偽作,因為有一個細節,梁大人的爺爺叫梁思拙,父親叫梁詠道。所以為了避諱這四個字,梁大人都儘量少用或者不用,如果必須要用到,這四個字都用錯假字代替。比如這個思字,往往在田字上面加一橫或者心字寫成必字。而這些書信裡,這四個字竟然出現多達百次之多,竟無一處是錯假字。我也調閱了梁大人的大量詩詞、文書,確實發現是如此處理。但是周大人卻未曾發現,就依此定了梁大人的罪。可憐一代忠臣名將,就這樣含冤而死。

對於此事,周大人有何需要補充的嗎?王大人、蔡大人,這案子你們二人也參與主審,對這事不會不清楚,是不是需要補充點什麼?”

周姓官員聽完之後,豆大的汗珠禁不住從額頭滾滾而下。而王、蔡二人聽到何守道這般陳述,便知曉,那何大人定然是做了大量的取證工作,才敢如此行事。

何守道又拿出一個卷宗,向蔡姓官員說道:“這是柴州通判何志遠的案子,卷宗上說他收受賄賂一萬兩千兩。我曾問訊過何志遠的女兒何麗瑤,她說他們家族世代經商,本就家境殷實,資財數以萬計,根本不為錢財發愁,更犯不上去受賄貪沒。有一年柴州受災,是何通判捐了一萬兩千兩白銀,幫助災民度過災年,而這一萬兩千兩正是災後百姓自發籌銀還給何通判的。

但是蔡大人卻以窮苦百姓不可能有一萬二千兩白銀為由,以偽造證據、收受賄賂罪判何通判革職發配北疆,最後慘死異鄉。

蔡大人,對此您作何解釋?我曾派人到何志遠家鄉實地調查,何志遠同胞兄弟三個都曾是大富之家,在家鄉廣有慈善之名,但也皆因何通判之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