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南軍北上(第1/3頁)
章節報錯
黎州城外,陸游龍正與魏東海交接耶律楚材的七千降卒,忽然,從西北方向傳來萬馬奔騰之聲,大地劇烈震顫,塵土漫天飛揚。
陸魏二人皆是一驚,聽這馬蹄聲,像是蒙古馬,馬高馬沉,蹄聲有力,其速度與耐力皆遠超中原馬匹。故而後世朝廷皆選擇在南方草原設立軍馬場,以蒙古馬為原種,不斷選配良種戰馬。
魏東海急令強弩營前出,若發現敵軍,先行攻擊;火器營隨後,待敵軍逼近,以火器遠端射殺,重甲騎兵墊後,待敵軍近前,全力壓陣衝鋒。
這三個軍種的配合打法,已被慶王運用得爐火純青,在對陣胡羌汗時,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此次魏東海帶隊奇襲,也是憑藉這套戰法,成效顯著。
只可惜這百餘年來,朝廷不重視武備。這火器還是慶王小時候玩炮仗時自己琢磨出來的。後來用來打兔子打鳥,百發百中。
慶王少年時,與父皇、兄弟一同打獵,最後慶王憑藉火器打的獵物最多。然而結果不但未受獎賞,還遭父皇訓斥,眾臣也皆因慶王手段拙劣,不願與之結交。
只有三皇子寧王看中了這個玩意,後來二人各自封王,有了自己的封地和財政自主權,才開始正式研發這種火器,並大規模裝備軍營。
只是這製造火器的材料和工藝極為難得,且火藥製造也十分危險,所以製造的數量並不多,慶王與寧王各自裝備了一個火器營。
在與南蠻對陣之時,寧王的火器營展現出強大的威力。也正因如此,寧王才看重了平陽縣的鐵礦,平陽鐵礦打造的戰甲和兵器,質量皆屬上乘,所以打造的火器質量也比之前高出許多。
而且寧王又組織匠人對火器進行了改良,其射程和殺傷力又提升了好幾倍,而且很快又裝備了兩個火器營,人數達到兩萬餘人。
同時他還對弓弩進行了改造,在南方的竹林中找到一種強度和韌性俱佳的材料,重新設計改造了弓弩和箭矢,用牛筋與鹿筋合起來製造弓弦。如今的弓弩從一次單發,變為可以連發連射,不但節省了更換箭矢的時間,而且射程也增加了一倍。這種竹子產量大,一年就能成材,製作成本極低。
正當魏東海下令弓弩營準備射弩之時,只見對面軍旗上寫著一個大大的“寧”字。魏東海急忙制止弓弩營,大聲說道:“別射擊,這是寧王殿下的軍隊。”
只見對面十幾匹快騎,眨眼間便來到近前。為首是一員年輕將領,他向魏東海拱手道:“下官是寧王麾下軍機營第三營參將令狐北向,奉慶王殿下之命前來增援,請問閣下是哪位?”
魏東海聽罷,一陣欣喜,說道:“原來是寧王殿下的人,失敬失敬。我是慶王麾下軍機營總兵魏東海。”
他又指了指陸游龍說道:“這位是黎州太守陸游龍,我們剛剛聯手擊潰北夷聯軍耶律部族五萬軍隊,俘虜七千人,正在交接。”
陸游龍一聽魏東海這一說,顯然是給自己面子,只是心中很是慚愧。但是,當全聽說對方是寧王的軍隊,心中不免一驚。看著後面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頭的隊伍,至少也有一萬多部眾。
心中暗自思忖:“寧王鎮守南疆,除非有君令,否則南軍北上,不合朝廷法度。即便如今是非常時期,守邊之將擅自調兵亦有不臣之嫌。”
但是當陸魏二人看到令狐北向身上的裝備,卻是眼前一亮,甚是驚奇。只見令狐北向的馬背上有兩杆鐵製火銃,一箱彈匣,一箱箭矢。而他身背一柄強弩,弩上已同時上著十枝待發之箭,一把長刀掛在腰間。他身後的十幾人皆是這般裝備。
再看他那戰馬,高大威猛,身披護甲,棗紅色的馬鬃,光滑油順,精神抖擻,比起中原和蒙古馬都要出色許多。
面對這般情景,陸游龍和魏東海皆是羨慕不已,暗自嚥著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