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英文慢。

不過王漢章卻不認同,雖然國內沒有成熟的漢語軟體編成,但是並不代表漢語就不行,記得後世在網上看到過一家在這塊做的比較突出的公司。大連易語言公司出品的“易語言”為最有特色的代表,也是漢語程式設計中的技術領先者。易語言解決了很多技術上的難題。如:易語言提供內建快速的輸入法,即首拼、簡拼與英文的混合輸入法,綜合輸入速度平均比英文要快。例如:輸入“資訊框”,易語言只要輸入“xxk”(xxk是“資訊框”的首拼)即可,而不必要象英文“msgbox”這樣輸入6個字母。而且熟悉英語的程式設計者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英語輸入。因此王漢章認為那些磚家叫獸做研究,不能以點概全,應該親自使用一下,多去了解調查,才能有發言權。

還有的人認為英文程式設計的關鍵字只有那麼十幾個,記憶量不大,而且僅僅是符號而已,程式設計人員不用花大力氣學習英文程式設計。但他們僅僅是想當然,學習過程式設計的人都知道,隨著程式設計的深入,會越來越多地接觸到英文,很多資料都需要翻譯大量的英文資料。因此有很多職業培訓學校一開始都是進行外語方面的培訓,有的甚至職業學習的前一兩年都要進行的相關英語的培訓,學校認為如果語言不過關,這些學生後繼的程式設計學習一定學不好,學不好就不能找到工作。學習成本高,也就意味著資源的lang費,要花更多的金錢進行學習深化,與中國的“多、快、好、省”地培養人才創造節約型社會的目標相去甚遠,如果能省去學習英語的第一步,直接用母語進行思考,那麼就更有可能在中國發展真正有創造能力的人才。

中國的“資訊科技”教科書中,大多教現成的軟體如何使用,如word、flash、3dsmax,photoshop等,這些還不能稱之為資訊科技,這些只是學習了現成的流行軟體,學生不能成為這些固化軟體的學習工具,他們長大後可以用極短的時間學會,而我們資訊科技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們的創造能力。

一個漢語程式語言一定是博大的,是融合的,可以與其他語言互通互融,學習一種語言後,由於思想相通,因此可以很方便地轉而學習其他語言,不存在學習漢語程式設計後再學習其他語言不行的情況,因為上期文章也說了,就是關鍵字是類似的,僅是思想的符號而已。

也許有人又要跳出來駁斥王漢章的觀點,“那為什麼其他國家怎麼沒有法語程式設計、德語程式設計?”

在回答上述這個問題時,王漢章不想以他們都是英語語系所以用英語程式設計不存在這樣粗淺的話敷衍大家,這個問題王漢章也思考了很長時間,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西方國家對東方國家的高科技是封鎖的,而歐洲國家卻可輕易得到。中國人學習英語要比西方國家付出更多成本,東西方文化是不同的。

印度模式確實已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因此他們的這個優勢只是表面現象。華為公司在印度建立分公司之後,深入調研才發現,印度外包發展地好不僅是語言的問題,而在於印度人已普遍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思想,他們的思維習慣都是西方的,因此能很好地寫出適合於西方的軟體作品,人力資源的成本也低,西方國家也更願意與他們進行合作。因此程式語言之爭的焦點還在於文化之爭,中國人有自己的思維習慣,因此大部分人都還在用中國的文化思想進行思考問題。沒有英語的環境,很難學好英語,而且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本國的文化,不傳承自己本國的文化,不僅會失去自我、急功近利、浮躁,而且也不能可在學術上有所成就。

難道大家沒有發現嗎,某個國家的最初發明,傳到其他國家,就會有所發展,如足球最早是中國發明的,傳到歐洲,就發展地比中國要好;乒乓球是英國發明的,傳到中國,中國人人人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