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英國迫使外約旦接受為期20年的“英約協定”,使英國對外約旦的統治合法化。

所以約旦的民眾除了宗教信仰跟巴勒斯坦是一樣的,還是同一個民族,文化上也是一脈傳承,他們對於巴勒斯坦被以色列佔據比任何人都惱火,按照他們的想法,巴勒斯坦應該併入約旦,成為約旦的一部分,不過他們眼下政治經濟度被英國人控制,所以憤怒也是民間的,政府內有人不滿意也只能壓制在心裡,或者暗中搞點動作,11世紀時,突厥遊牧部落“烏古思”侵入安納托利亞。“烏古思”部落的一支凱伊人在12世紀佔領了安納托利亞東部和中部。凱伊人奧斯曼一世建立了奧斯曼王朝。奧斯曼人在其擴張的最初階段,曾經是土耳其人維護伊斯蘭信仰反對拜占庭帝國的主要力量。13~14世紀,奧斯曼人奪取了西安納托利亞和東南歐的拜占庭領土,使這些基督教巴爾幹國家成為他們的封臣,同時征服了東安納托利亞的土庫曼公國。

15世紀,奧斯曼蘇丹強行對巴爾幹國家實行直接統治,並征服君士坦丁堡將東至幼發拉底河,西至匈牙利的領土都劃歸其統治範圍之內。16世紀末,奧斯曼帝國處於鼎盛時期,其版圖包括大多數巴爾幹國家、中歐的匈牙利大部分領土和中東及北非的大部分地區。蘇萊曼一世統治以後,帝國在政治、行政和財政上開始衰落。到1718年,奧地利已經把土耳其人趕出匈牙利,俄國於1783年吞併了克里米亞。19世紀,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對埃及、馬格里布(的黎波里塔尼亞、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和大多數巴爾幹國家的控制。最初“米勒特”制度允許宗教信仰不同的少數民族實行地方自治,但在19世紀末,這種制度開始瓦解,導致騷亂增加,終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亞美尼亞人遭受種族滅絕性大屠殺。1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發動革命,企圖恢復帝國,然而在巴爾幹地區卻繼續遭受軍事失敗和領土喪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土耳其站在德國和奧匈帝國一邊。戰後,土耳其喪失了其阿拉伯行省和小亞細亞部分,但是在經過殘酷的內戰和對希臘的戰爭之後,土耳其的疆土在1923年的洛桑會議上被確定,土耳其成為一個共和國,由凱末爾為第一任總統。奧斯曼的蘇丹制和哈里發制被取消,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下開始了現代化的程序。凱末爾從根本上改革了土耳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他提倡一種新的民族認同思想,使土耳其社會非宗教化,降低伊斯蘭教的主導地位,並用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書寫土耳其語。他還實施一項由國家控制的經濟發展政策,以後證實此項政策具有深遠的影響。

1938年凱末爾死後,議會政治和多黨制在土耳其已逐步建立,但這並不意味著圖而且就走向了**,他現在仍然是一個軍人掌權國家。

凱末爾在各方面試圖使土耳其走向西方、走向現代,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目標。土耳其民族透過他的努力,擺脫了內部和外來的束縛,開始走向工業化、現代化邁進。僅憑這一點,“現代土耳其之父”的名號是當之無愧的。

凱末爾雖然使得土耳其人從君主制封建體制走向了**共和,但是也走向了其個人強權與**的另一個極端。他試圖擺脫了阿拉伯與波斯文化的影響,卻一味地向歐美文化靠攏。

凱末爾認為,當時伊斯蘭社會有許多的生活方式,太過宗教化且不夠進步,與共和制度與現代進步是對立的,與現代**制度是矛盾的,所以,要實行土耳其的現代化,必需倡導世俗化和全面西化的這樣一個假設為前提,實行了與奧斯曼帝國和伊斯蘭決裂,將土耳其融入“唯一”的文明──“歐洲文明”的一系列措施。

凱末爾本人擁有的民族英雄光環和一支對其絕對服從的軍隊。在軍事力量支援下,凱末爾依靠暴力和強權推行全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