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情況似乎不必把臘戌打成渣子,所以儘量沒事不把鬼子引到這裡決戰,當然主要還是這裡的房子大多數都是木製的,打起來反而會不便,不但不會帶來什麼好處,要是房子燒起來,反而會害了200師。

56師團自從25日被發現之後,就一直被200師的小股精銳部隊襲擊,根據王漢章制定的戰術,“冷槍冷跑”被用的出神入化。

所謂“冷槍冷炮”戰術其實是從抗美援朝中學來的。1952年至1953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一線部隊組織步兵、炮兵,採取固定或遊動方式狙擊“聯合**”和韓**暴露的有生力量,摧毀其武器裝備的戰鬥活動。

此時戰線穩定,雙方長期處於對峙狀態,最近距離約100米。1952年1月29日,志願軍司令部為大量殺傷、消耗“聯合**”有生力量,向第一線部隊發出戰術指示,要求普遍組織特等射手,對敵單個目標進行狙擊活動。從5月起,志願軍一線部隊全面開展群眾性的“冷槍冷炮戰”。其方法是:在每一塊陣地有選擇的位置上,配置特等射手、神炮手捕殺或摧毀對方之暴露目標。狙擊作戰日益活躍,有效地限制了“聯合**”和南朝鮮軍在基本陣地上的晝間活動。至1953年7月,步兵狙擊作戰,共殲“聯合**”和南朝鮮軍5。26萬餘人。

當然到了王漢章這裡就不一樣了,因為現在敵人在運動,我們也在運動,雖然都是伏擊鬼子,但是現在的伏擊不一樣,都是打完一炮立馬閃人,或者衝鋒槍一梭子之後閃人,又或者步槍神射手暗中打一槍就走。

神射手的目標主要是鬼子的軍官,步槍的設計距離遠,精確度高,同時大量殺傷鬼子的軍官比殺傷鬼子兵效果更好,更能降低鬼子的戰鬥力。

衝鋒槍手,基本三個人、兩個人一組,2、3個人的目標不大,容易隱藏,逃跑時也好掩護,他們埋伏在路邊,鬼子的部隊一到伏擊圈,對著人群就是一梭子。因為距離比較近,為了逃跑,他們還會在自己埋伏的位置裝上一兩個詭雷,當然有的是用手榴彈改造的,被襲擊的鬼子通常都是試飛惱火的衝上來,一般至少會有一個小隊,甚至多個小隊,然後毫不知覺的衝上來觸動詭雷,或者引爆手榴彈,把他們炸的人仰馬翻,損失慘重,吃虧上當之後要是慢慢的衝上來,那伏擊的中**隊就可以從容的逃跑。

而炮的話,因為要運動,要逃跑,所以使用在崑崙關繳獲的日軍的擲彈筒,日軍的擲彈筒重量只有2。7公斤,而迫擊炮最輕的也有6公斤,一杆步槍的重量一般是四公斤左右,而擲彈筒的重量比步槍還要輕的多,因此十分好攜帶。

擲彈筒的別名又叫超輕型迫擊炮,主要裝備二戰中的納粹德國和日本軍隊,口徑在50mm以下。單兵攜帶,不佔編制。德國擲彈筒口徑50毫米,彈頭重1千克左右,射程250米左右,射速25發/分,殺傷半徑在5米左右。

日本擲彈筒口徑50毫米,有兩種型號,主要區別在於拋射筒長度,侵華日軍主要裝備拋射筒為254毫米的擲彈筒,每個日軍步兵小隊(相當於中國的排,人數在50人到70人之間)都配備一個機槍小組(有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小組(有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班。後期為一個小隊一個擲彈筒,一挺輕機槍。

中**隊繳獲擲彈筒後加以仿製,因根據地條件限制,無法給拋射筒刻上膛線;因此採用滑膛結構,為了不影響射程,拋射筒加長至400毫米。抗日戰爭期間,中**隊曾大量仿製這種擲彈筒,給日軍造成殺傷。

因為發射準備時間短,還被廣泛用作指揮部自衛火器。彈頭重800克左右,射程300米,射速30發/分,殺傷半徑5米左右,擲彈筒重量相對德國的要輕一些另外還有中國,當然中國是仿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