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面前,看他伸不伸手,才能明白他到底要不要吃。也許,與拉麵相比,說不定徹之更喜歡烏冬麵。如果在做好飯菜之前事先能知道他想吃什麼,那該多好啊!
於是,為了讓他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我設計了二選一的模式(A還是B?二者選一),嘗試著讓他選擇。
比如問他:“你想吃哪個?橘子還是蘋果?”徹之有鸚鵡學舌的毛病,只會回答後邊的蘋果,其實我知道他喜歡橘子,所以故意把蘋果放在後邊。儘管徹之伸手去拿他喜歡的橘子,我會馬上阻止:“小徹回答的是‘蘋果’。蘋果在這兒,拿好。”順手把蘋果遞給他。
不知失敗了多少回,徹之總算長了點心眼,仔細聽完我的話,不再重複最後的單詞,能說出蘋果前面的橘子,終於吃上了喜歡的橘子。
費了這麼大的勁,他才懂得:針對“要哪個?”這個提問,在對方說出的兩個單詞之中,選出自己想要的來回答,就能得到相應的東西。
接著試試眼睛看不見的、非具體的事物來選擇吧。比如想去的地方。
我問他:“小徹,今天去哪兒好呢?齒科醫院還是游泳池?”這完全是誘導式的詢問。如果他鸚鵡學舌式地重複最後的單詞,我會進一步問他:“不去游泳池?去游泳池?”他繼續鸚鵡學舌——“去游泳池”的話,那就帶他去。
我本來就想帶他去游泳池,但想確認一下他的想法,用他本人能接受的方法來提問。總之,每當外出,我就會與之對話一番。
最初的時候,在許多情況下,徹之並不明白提問內容的意思,回答也是鸚鵡學舌般敷衍了事,但一旦帶他去了那地方,如果與其預想的地方大相徑庭,那麼他有時就會發臭脾氣。這時我一定會告訴他:“這就是你小徹說要去的地方呀!”例如,如果徹之回答要去游泳池的話,則將之當場寫在紙上,攜紙前往,到了現場之後,亮出白紙黑字,請他確認。【①譯者注:筆錄證據,以防抵賴。】這樣,他就能夠忍耐接受了。如此迴圈重複之後,回答逐漸符合了他本人的願望,我也能預料到他要去的地方,急躁易怒的現象也隨之一點一點地減少了。
在此基礎上,我再把工作做得細緻一些。事先到將去的地方拍成場景照片,要外出時就出示照片,讓他在幾個目的地(選項)中挑出他想去的地方。
*馬上實施已做的選擇
隨著各種體驗的重複與積累,徹之一點點地學會了正確地選擇。從最初的雙項選擇開始,徹之在選擇的體驗中逐漸理解了這個道理: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情只要用語言說出,就可以到手或讓他做。
這樣,徹之學會傾聽對方的語言,從兩個選項中選出的結果也不會出錯了。我也能確切地瞭解到徹之的意思了,因此停止了誘導式的提問法。【譯者注:所謂誘導式詢問法是用提問的形式,巧妙地誘導對方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比如,問他週日要去的地方:“去哪裡?三池公園、夢見之崎公園,哪一個?”只要是他想去的地方,哪個都無所謂。
凡是徹之選好的事情,我一定會立刻付諸實施。由於每次我都認真積極地回應,先前因他不能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而發脾氣的現象也大為減少。以前,徹之不能恰當地用語言傳達自己的心聲,自己想做的事沒做成;再者,周遭的人們(包括我)又不能以其能理解的方式給予指示,於是徹之不知所措,做出的澮與人們的要求南轅北轍,使人失望。內外交困若此,他心裡一定憋屈得慌吧。
可是,他卻被外界批評為怎麼也教不會的笨孩子、屢教不改的倔孩子、若麻煩的壞孩子,有時被人誤解成與外界抗拒,甚至會因此而捱罵。
有自閉症的人真是苦頭吃盡,命運悲慘。由於不被理解而被惡言相向,大聲訓斥,有時甚至挨捧——不讓他身體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