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三分之一的時候就會陷入崩潰,從戰場上潰逃的事情並不少見。
但對面這支軍隊,何止戰損了三分之二?!從四萬餘人到現在,尚迪南透過望遠鏡的觀察估計對面的蘇軍能夠動彈的至多是三五千人!
這是個什麼概念?!也就是說,蘇軍現在的損失已經超越了三分之二!超過了四分之三!但這支部隊依然還沒有崩潰,他們居然還能夠守住戰線並頑強抵抗!
在這種情況之下蘇軍還能夠抵抗,這無疑是讓尚迪南極為震撼!如此之悍不畏死的部隊,尚迪南見到的並不多。或許,濟南城下的日軍也算一隻。但和蘇軍比起來,日軍的話似乎戰術並沒有蘇軍如此的熟練!
相比起蘇軍,日軍更多的是注重白刃戰。步炮協同、坦克、飛機……等等的運用都不如蘇軍,還有像這種抱著手榴彈衝上來的瘋狂做法在濟南戰役也沒有在日軍那裡見到過。
尚迪南當然不知道,此時的蘇軍無疑是蘇聯成立至今最強的時候!此時,蘇聯的大肅反還沒有發生並這個新成立的國家剛剛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讓大多數人獲得了好處。
是以,蘇聯此時的聲望和士氣都很高!根據後世的統計,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大工業的職工人數由1928年的310萬,增長到1932年的650萬,增加1倍多。國民收入1932年增加到450億盧布,比1928年增加85%。
平均蘇聯職工的全年平均工資比1928年增長68%。普通職工的社保金額1932年為41。2億盧布,是1928年的3倍。…;
而更為蘇聯更為精明的是:他們利用此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國輸出資本、技術和尋找擺脫危機出路的有利時機,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技術人員和資金,在各主要工業部門建立了一大批骨幹企業,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在大恐慌的背景之下,大部分的歐美的資本、技術和人才,開始轉移到蘇聯尋找出路。
此時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也第一次出現向外移民的傾向,先後有10萬左右的美國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申請移居蘇聯。
極為鮮明的幾個例子便有:蘇聯的馬格尼託哥爾斯克鋼鐵廠是以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美國鋼鐵公司的格里工廠為模型設計的。
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引進美國技術裝置,僱用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的。
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是30年代初由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援建的新廠。
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整套建於美國,再拆運至蘇聯的,哈爾科夫拖拉機廠裝置是德國和美國製造的,並由美國人擔任建設總工程師。
而在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方面,美國供應蘇聯飛機或飛機附件,並給予技術援助。直到1931年的時候蘇聯購買的機器裝置約佔世界機器裝置出口總額的1/3,1932年上升50%左右!
據美國世界經濟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學會推算,1928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315億美元,人均為190美元。(2005美元);1932年增長到578億美元,人均341美元。蘇聯的教育迅速普及,1932年識字人口達到90%,在校小學生1910萬,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6%。蘇聯在西伯利亞、遠東等偏遠落後地區大力進行教育投資改造,普及七年義務教育。
亞洲小學兒童入學率由1928年的54。7%提高到92。5%。歐洲地區兒童入學率達到了98%以上。中學生的人數1932年是580萬。
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由16。7萬增長到52萬。
整個五年計劃中為蘇聯輸送了18萬名專家,大部分的工人農民享受免費的小學至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