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說:“聖人天子首先出現在萬物前,所以平治天下,都是需要靠儒道。哪有道士可以靠法術去治理天下的呢?

凡人是天子的人民,應該尋找一條正確的出路。要麼耕種,要麼讀書,這才有正確的人生前途。

如果不喜歡讀書的,那麼可以辛勤地去耕種。以求糧食有餘,穀倉豐滿,生活無憂。

如果不喜歡耕種,那麼可以去苦讀聖書,期望能考取功名,顯達榮耀,上下族人均享受封爵。

大家都能這樣做的話,才能使人問心無愧活在世上。

每次看見年少的子弟,不是懶得耕種農田,就是懶得寫字讀書。不耕種又不讀書,就沒有生活的資本。

連妻子都養不活,而轉嫁給他人,父母也推給其他兄弟。自稱是看破紅塵,而學道出家。

但是等入了道門,又塵心不絕,裝作是道的引領者,搞得一派風騷。然後用惑言傳授給徒弟,徒弟再以訛傳訛,道不成道,學不成學。

看相公此時的年紀和才華,正適合讀書求功名,讓父母揚眉吐氣。為什麼一定要誦讀《黃庭》呢,而浪費時間,玩物喪志呢?”

七竅聽了這一席談話後,又重新燃起重儒而輕道的心。

復禮子在旁邊坐著聽不下去了,心裡暗暗計策著:

“一定是靈宅子派遣過來的門人所化,巧言令色,想牽著七竅的鼻子走。”

然後說道:“你剛才的話說的不對了,人是生在天地之間,所作所為,看起來都是在思考自己的志向。

其實志向如果在道上,那麼就從道而學道。如果志向在儒上,那麼就從儒而學儒。為什麼要區別對待呢,你這是不是在敗壞道的名聲呢?

即使拿儒門來說,所有的儒家立說都是如何去教育弟子,幫助弟子去解決疑難問題。而不是拿道來說事,為什麼要針對道呢。

自然我認為,習道就是從儒,習儒就從道。特別不要有患得患失這種想法,不學最終就是什麼都不可能會成功。

拿你剛才所說的話,全部都是習道不好,見識為什麼會有這麼淺呢。我聽你所言,現在就可以舉一個例子給你佐證。”

主人很是詫異,暗暗用慧眼窺視。可是什麼都看不清楚,他究竟是人是妖還是怪。

復禮子早使用了師父的晦目法,不能讓他辨清是仙是妖。

因此,主人怒目而視說:“我聽你所言,又是一種迷惑人的說辭。就把你的佐證,說出來聽聽。如果有道理的話,那麼我可以接受。如果一點道理都沒有,我必定會認為是一個大笑話。”

復禮子介面說道:“從前有一位農夫養了一頭小牛犢子,馴良可教,每年春耕犁田,無不稱心如意。

農夫將牛養了數十年,家裡也由耕田致富。所以羨慕的人人都爭著搶著,要買這頭牛。農夫如獲珍寶,很不忍心賣掉。

沒過多久,春秋已去,這頭牛也頹然老去。但是農夫不管它是否已經很老,還是讓它拉著千斤犁耙耕作。

老牛不堪重負,口吐人話,說道:‘我已老弱力微,不能與少年時期比了。’

農夫聽都不要聽,更是揮鞭驅趕。

老牛又說:‘我已老弱力微,如果是你會不會痛恨這種對待?’

農夫說:‘以前你能任重耕作,我非常心痛愛惜,現如今你就不好好幹了?

你如果今天能竭盡全力耕作,像以前一樣這麼努力。等到明天,我就減少你犁田的重任。’

老牛一聽,果然打起精神,竭盡全力,完成了一天的耕作。

誰知道,到了明天,農夫還是讓老牛負重耕作,絲毫沒有減輕老牛的工作量。

老牛實在很無奈,就在晚上託夢給農夫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