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洪武九年十二月(第2/3頁)
章節報錯
建言可能並非能用這種固定模式來闡述。比如,一些關於文化藝術方面的建議,可能更注重感性的表達。”
胡惟庸(臉色微微一沉):“朝廷政務,關乎天下蒼生,豈是那些文化藝術可比?建言格式,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莫要本末倒置。”
旁白:年輕官員的話,觸及了胡惟庸的底線。在他眼中,權力和實際政務才是最重要的,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建議,在他看來無關緊要。他的回應,讓年輕官員不敢再言語,也讓中書省內的氣氛變得有些壓抑。
另一位資深官員(見狀,出來打圓場):“丞相所言極是。不過,這格式也可適當靈活些。對於特殊的建言,可允許言者在遵循基本框架的基礎上,有一定的變通。”
胡惟庸(思考片刻,點頭道):“嗯,就依你所言。大家儘快將格式擬定出來,呈交陛下審閱。”
旁白:在中書省的這場爭論中,既有對建言格式合理性的探討,也隱藏著權力的博弈。胡惟庸試圖利用格式制定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其他官員則在迎合與堅持己見之間艱難平衡。
第三章:朝堂再議
幾日後,中書省將擬定好的建言格式呈遞給朱元璋。朱元璋審閱後,再次召集朝堂議事。
朱元璋(看著手中的建言格式草案,說道):“中書省呈上來的這份格式,朕看了,大體尚可。但有些地方,還需再斟酌。”
胡惟庸(上前說道):“陛下,這格式是臣等多方商議的結果,旨在讓建言更加規範、有效。若陛下有任何指示,臣等定當修改。”
朱元璋(微微點頭,目光看向眾人):“這格式中,對於建言的分類還不夠細緻。國家事務繁雜,建言應根據不同領域,如民生、軍事、經濟等,進行分類闡述,這樣朝廷在審閱時,能更快找到重點。”
旁白:朱元璋的見解,切中要害。他對國家事務的瞭解深入,深知不同領域的建言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他的這一要求,讓胡惟庸等人意識到,自己制定的格式還有諸多不足。
宋濂(再次站出來說道):“陛下,臣之前擔憂的格式限制表達問題,在這份草案中,似乎並未得到很好的解決。若分類過細,格式過嚴,還是可能會阻礙言者暢所欲言。”
旁白:宋濂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他的執著,源於他對知識和思想自由的尊重。在他看來,建言是臣子們為國家出謀劃策的重要途徑,不能因為格式問題而受到阻礙。
朱元璋(沉思片刻,說道):“宋愛卿的擔憂不無道理。格式的制定,是為了引導,而非限制。可在分類的基礎上,註明特殊情況可靈活處理。對於那些有價值的建言,即使格式稍有不符,也應予以重視。”
旁白:朱元璋的這一決策,既考慮到了建言的規範性,又兼顧了靈活性。他在追求政治清明和高效決策的同時,也明白不能因噎廢食,要給臣子們一定的表達空間。
此時,一位武將站了出來。
武將(粗聲粗氣地說道):“陛下,俺們武將不擅長舞文弄墨,這建言格式可別太複雜了。俺們就想把戰場上的實際情況和想法說清楚。”
旁白:武將的發言,質樸而真實。他代表了一批不善言辭但有著實際經驗的官員。他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對於朝堂上的繁文縟節感到陌生和不適應。
朱元璋(笑著說道):“武將們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你們的建言同樣重要。格式會盡量簡化,讓你們能輕鬆表達。只要是關乎國家安危、軍事要務的,儘管直言。”
旁白:朱元璋對武將的安撫,體現了他對不同群體的重視。他明白,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離不開各個階層的努力和貢獻。在制定建言格式時,他需要兼顧各方利益和需求。
第四章:格式頒佈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