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洪武六年三月(第3/4頁)
章節報錯
潰散軍民九百餘戶,朱元璋准以少壯者隸各衛為軍屯守,老弱隸北平為民。】
【在邊疆的地圖前,徐達和李文忠等人正在商討戰略部署。】
徐達(指著地圖上的山西和北平,對李文忠說):“文忠,山西地勢險要,是北方的重要屏障,我們必須重點防守。北平則是我大明的北方重鎮,更不能有失。”
李文忠(點頭表示贊同):“徐兄所言極是,我看我們可以在這些關隘處加強防禦工事,多設烽火臺,以便及時發現敵情。”
第六幕:平亂安民,法制初定
【時間】:南方地區,太平伐苗獠作亂,貴州都衛發兵討平之;廣東廉州羅已終作亂,衛兵討平之。訊息傳來,朱元璋在宮中欣慰地點了點頭。】
【地點】:皇宮
朱元璋(對身旁的太監說):“傳朕旨意,對平亂有功的將士,加以賞賜。百姓們因戰亂受苦,也要加以安撫。”
【與此同時,在朝堂之上,關於法制建設的討論也在熱烈進行著。】
【大臣們圍繞著定設給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二人,負責看詳諸司奏本及日錄、旨意等事,以防壅遏欺蔽之弊的議案,各抒己見。】
大臣丙(站起身來,發表自己的看法):“陛下,這給事中的設立,意義重大。他們可以監督諸司,防止官員欺上瞞下,確保政令暢通。”
大臣丁(也表示贊同):“是啊,陛下,而且還應明確他們的工作流程及奏本格式,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履行職責。”
朱元璋(認真聽取了大臣們的意見,最後拍板決定):“好,就按諸位愛卿所言,儘快落實此事。這法制建設,關乎我大明的長治久安,切不可馬虎。”
第七幕:文化興邦,民生為重
【時間】:在文華殿,朱元璋翻閱著剛剛編成的《昭鑑錄》,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地點】:文華殿
【禮部尚書陶凱等先採摭漢、唐以來藩王善惡可為勸戒者為書,後秦王傅文原吉等續修,太子贊善大夫宋濂為序以進,朱元璋賜名《昭鑑錄》,頒賜諸王,並告誡相關人員要讓諸王知所警戒。】
朱元璋(對禮部尚書陶凱說):“這《昭鑑錄》編得好,讓諸王們從中吸取教訓,明白為藩王之道,也是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著想。”
陶凱(恭敬地說):“陛下聖明,臣等定當將陛下的旨意傳達給諸王。”
【另一邊,禮部奏舉人年少者趙惟一等三十四名送國子學讀書,朱元璋命賜衣帳。】
【而在民間,各種民生事務也在有序處理。武德衛火,賑軍士千一百餘人、寡婦百八十餘人米,人一石;金吾後各衛火,延燒太平門軍士廬舍,相關部門也在積極組織修繕;廣西衛卒王昇受親舊私遺,衛官逮其親舊三十四人送都督府,朱元璋以人情之常命皆釋之,並指出諸司用法苛細;燕相府請求以保定等府宥罪輸作之人完修社稷、山川壇望殿及王城門,朱元璋命輸作之人但甓城門;詔於臨濠造金吾左、右等二十一衛軍士勞房三萬九千八百五十間;賜山西、北平、陝西守邊軍士戰衣,賜商暠所招將校、軍士錢布;命德慶侯廖永忠督運定遼糧儲,仍以戰衣、皮鞵各二萬五千給其軍。】
【在應天府的街頭,百姓們談論著這些民生舉措。】
百姓丙(高興地說):“陛下真是心繫我們百姓啊,這武德衛著火,還給軍士和寡婦發米,我們心裡暖著呢。”
百姓丁(點頭附和):“是啊,還有那些宥罪輸作之人,陛下也處理得合情合理,咱大明有這樣的好皇帝,真是我們的福氣。”
【旁白:洪武六年的三月,在這看似平常卻又充滿波瀾的日子裡,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的統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