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餘波中,朱元璋又下達了一道重要的命令——召集全國範圍內的博學老成之士前往京師。這一訊息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

宋濂(在書房中,興奮地對弟子們說):“陛下此舉,實乃英明之舉。召集博學之士,必將為我大明的文化和教育事業帶來新的活力。”

弟子(好奇地問):“先生,您覺得此次會有多少有識之士前來呢?”

宋濂(微笑著說):“天下之大,人才濟濟。我相信,此次定會有眾多飽學之士齊聚京師,為陛下效力,為大明的繁榮貢獻力量。”

旁白:在地方上,年輕學者甲和年輕學者乙也聽聞了這個訊息。

年輕學者甲(激動地對年輕學者乙說):“兄臺,陛下召集博學之士,這可是我們施展才華的好機會啊!我們一定要前往京師。”

年輕學者乙(點頭贊同):“不錯,我們苦讀詩書,不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報效國家嗎?此次機會難得,不可錯過。”

旁白:於是,他們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應天府的路途。一路上,他們遇到了許多同樣前往京師的學者,大家都滿懷期待,憧憬著在京師的未來。

第四幕:朝堂議論

旁白:應天府的朝堂上,大臣們正在議論紛紛,話題既有汪廣洋的被貶賜死,也有即將到來的博學之士。

李善長(微微皺眉,對劉伯溫說):“汪廣洋之事,實在是令人唏噓。不過,陛下召集博學之士,不知有何深意?”

劉伯溫(捋了捋鬍鬚,緩緩說道):“陛下此舉,一來是重視人才,為朝廷選拔可用之人;二來也是想透過這些博學之士,促進文化的繁榮,鞏固我大明的統治。”

李善長(點頭表示理解):“原來如此。只是這新招來的博學之士,融入朝堂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

劉伯溫(微笑著說):“這倒不必擔心。陛下自有安排,這些博學之士,日後定能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

旁白:此時,朱元璋走進朝堂,大臣們立刻安靜下來,行禮問安。

朱元璋(掃視著群臣,大聲說):“諸位愛卿,汪廣洋之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朝堂之上,容不得半點懈怠和不忠。而此次召集博學之士,乃是為我大明儲備人才。你們要做好迎接他們的準備。”

大臣們(齊聲回答):“遵旨!”

第五幕:途中見聞

旁白:年輕學者甲和年輕學者乙在前往應天府的途中,經歷了許多有趣的事情。他們路過一個小鎮,看到百姓們安居樂業,心中感慨萬千。

年輕學者甲(感慨地說):“如今大明初定,百姓們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全靠陛下的英明統治啊。”

年輕學者乙(點頭贊同):“是啊,我們此次前往京師,定要盡心盡力,為陛下分憂,為百姓謀福。”

旁白:他們繼續前行,又遇到了一位年長的學者。

年長學者(微笑著對他們說):“兩位小友,也是前往京師應召的嗎?”

年輕學者甲(恭敬地回答):“正是,晚輩久聞陛下求賢若渴,特來一試。”

年長學者(讚許地說):“好啊,年輕人有志向。此次陛下召集博學之士,乃是我大明的幸事。希望你們到了京師,能學有所用。”

旁白:三人一路交談,分享著各自的學識和見解,不知不覺,應天府已經近在眼前。

第六幕:京師相聚

旁白:年輕學者甲和年輕學者乙終於抵達了應天府。他們看到了宏偉的皇宮和繁華的街市,心中充滿了震撼。

年輕學者甲(興奮地說):“兄臺,這就是應天府啊,果然名不虛傳!”

年輕學者乙(同樣激動):“是啊,我們一定要在這裡闖出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