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子侄被我邀請來的。明天再舉辦一次宴席,邀請全族人都來我家,我有好話要說。”

族人都答應了,果然第二天陸陸續續都來了。

宴席設好後,三緘從容地說道:“我們李家族,源自同一個血脈,分支遍佈遠近。

如果不把族人團結起來收歸於己,久而久之,即使親戚也會疏遠,而且由此而愈發疏遠,必然會在同姓之間商議婚姻配對。

我今天邀請大家來我家,意欲聯合我們宗族,共同建立一個宗祠。

每年春秋兩季,大家一起聚在宗祠裡,讓年輕的和長輩的子弟們能夠認識伯叔。

每當婚嫁喪葬時往來,相親相愛,這樣我們的祖先在天之靈,才會欣喜地看到我們家族秩序井然、沒有怨恨和爭鬥。

族人們不認識伯叔,你們覺得我的話如何?”

族人們聽了,齊聲答道:“你說的固然有道理,但是貧困的人很多,建立宗祠需要大量的費用,募款也非常困難。而且建立一個宗祠,每年都需要開銷,從哪裡出錢呢?”

三緘說:“我早就知道我們族人貧困的人很多,建立宗祠的事情也不能委之於人。

我家近年來財力稍有剩餘,這些剩餘的財力,難道要我一個人獨享嗎?這都是祖宗默默保佑給我的。

如果我把這些剩餘財力都留給子孫後代,不拿來供奉祖宗,那我祖宗有什麼福分有這樣的子孫呢?

,!

這樣,雖然建立宗祠需要大量費用,但是我願意自己來承擔。

至於每年的春秋祭祀,我願意捐獻百畝肥沃的土地,用來作為祭祀之需。”

族人高興地說:“你能這樣做,族人們的幸福,也是祖宗的幸福!”

於是大家歡樂地暢飲了一整天,最後才散去。

三緘立即購買材料,選擇地點興工修建,日復一日地經營,半年之後,宗祠就建成了。

完成繪畫和擺設後,他設宴款待族人。

族人們進入宗祠仔細觀看,發現宗祠內的祭祀物非常豐富。

於是問道:“宗祠裡只需要一個祭祀處就夠了,你為什麼要建設如此之多?”

三緘說:“天子有七廟,諸侯有五廟,大夫有三廟,士人有兩廟,法制明確規定。

我祠中只設立三代的祭祀。凡是族人的父母過世了,三年之內都要穿孝服,並送主人的宗祠去祭祖。

每年春秋兩季,我族的宗子們統領全族,在中堂祭祖。

各房的宗子們就在各自的祭祀場所祭祀自己的祖先,這就是宗祠的制度。”

族人們又問:“有這些前殿已經夠了,為什麼還要有後殿呢?”

三緘說:“剛才提到的二廟,是指庶人只供奉三代;

三代以上的祖先應該附在後殿,一座後殿附帶一個祖附殿,這是古代的禮制。

如果沒有後殿,前面的神主放在哪裡呢?”

族人們說:“你建立的宗祠非常好,佈置上比其他的宗祠更為完備。但是宗祠已經建成,祭祀的日子在哪裡?”

三緘說:“我拿出了東莊的一筆財產作為初始費用,今天就要將契約交出。

每年收租存下一些積蓄,計算春秋兩季的祭祀所需費用之外,還有剩餘的金錢,就用來在宗祠的兩廊中聘請一位明師,教導有造化的子弟們。

修養的多寡,宗祠內的佈置,子弟們的日常食物,都需要用到其中的百畝土地。

只有這樣,我們族人的文化才能得到培植。”

族人們齊聲說:“這樣做更好,全族人都會受益。”

三緘就在這個場合上與兩三位公正的族兄商量,管理那百畝土地,將契約紙交給他們,還將宗祠的規定一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