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防軍前後夾擊,大破狄族。狄族元氣大傷,退回北方,短期內再無南侵之力。齊國曆經此番內憂外患,雖傷痕累累,卻在羋瑤的帶領下,愈挫愈勇,改革之路繼續堅定前行。

平定匪患與狄族侵擾後,齊國迎來了一段相對安穩的發展期。羋瑤趁此時機,大力推進各項改革舉措,齊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在經濟領域,商業改革成效斐然。齊國的海港碼頭日益繁忙,來自各國的商船穿梭如織。羋瑤設立了專門的商業管理機構,規範市場秩序,打擊走私與欺詐行為,使得齊國的商品,尤其是鹽、鐵、絲綢,在國際市場上聲譽日隆,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同時,她鼓勵民間創新,扶持手工業者,齊國的陶瓷、漆器等工藝製品也逐漸嶄露頭角,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農業方面,新的種植技術廣泛推廣,水利設施不斷完善,糧食產量逐年攀升。羋瑤還下令建立官倉,豐年收儲糧食,災年平價售賣,穩定糧價,保障百姓生計。百姓安居樂業,對齊國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愈發強烈。

文化教育更是蓬勃發展。稷下學宮在羋瑤的悉心呵護下,已成為天下學子嚮往的聖地。各國知名學者紛至沓來,在此講學、辯論,學術氛圍空前濃厚。學宮不僅培養了大批本土人才,還吸引了眾多外國學子前來求學,齊國的文化影響力輻射至周邊各國。

在軍事上,鍾離將軍練兵有方,齊國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新研製的兵器,如強弩、利刃,在實戰中發揮了巨大威力。羋瑤還注重戰略戰術研究,設立了專門的軍事智囊團,分析各國軍事動態,制定應對策略。

隨著齊國國力的顯著提升,羋瑤開始謀劃更大的藍圖。她意圖聯合周邊志同道合的國家,建立一個相對平等、互利的聯盟,共同抵禦大國的欺凌,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為此,她頻繁出使各國,闡述聯盟構想,尋求支援。

在出使陳國時,羋瑤瞭解到該國雖小,但地理位置重要,且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她向陳國國君提議,兩國合作開發礦產,齊國提供技術與資金,陳國以資源入股,所得收益共享。陳國國君被羋瑤的誠意與方案打動,當場表示願意加入聯盟籌備行列。

類似的合作洽談在各國展開,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了齊國聯盟的潛力與價值,紛紛響應。一個以齊國為核心的新興聯盟雛形初現,齊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羋瑤距離她心中的齊國新藍圖又近了一步。

正當齊國蒸蒸日上,聯盟籌備緊鑼密鼓之際,國際局勢卻風雲突變。南方強國楚國,因內部權力鬥爭,新君上位後急於立威,將目光投向了周邊國家,首當其衝的便是齊國聯盟中的陳國。

楚國以陳國“私通齊國、背叛楚盟”為由,悍然出兵,大軍壓境,陳國危在旦夕。訊息傳來,齊國朝堂一片譁然。羋瑤深知,若不救陳國,聯盟將土崩瓦解,齊國威望掃地;但若貿然與楚國開戰,齊國雖有一定實力,卻也未必能穩操勝券,且戰火一起,生靈塗炭,多年發展成果恐毀於一旦。

羋瑤緊急召集眾臣商議對策。蘇御進言:“公主,當下不宜與楚國硬拼。可先派使者前往楚國,闡明利害,勸其退兵;同時,我們迅速集結兵力,在邊境佯裝備戰,向楚國施壓。若能外交斡旋成功,自是上策;若楚國執意不從,我們再做打算。”鍾離將軍也點頭表示贊同:“末將這就去整頓兵馬,隨時聽候調遣。”

羋瑤採納了建議,即刻派蘇御出使楚國。蘇御日夜兼程,抵達楚國朝堂後,他舌綻蓮花,向楚王詳述齊國聯盟的和平意願,以及楚國開戰的弊端:“大王,齊國與陳國合作,只為互利共贏,無意冒犯楚國。如今大王興兵,不僅會破壞地區和平,引發他國反感,還可能陷入持久戰泥潭,損耗楚國國力。齊國已在邊境嚴陣以待,戰端一開,勝負難料,望大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