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紅村能連續七年都能評上“先進村”,可不是徒有虛名的。

村長為人正直,加上領導有方,因為人少地多,村民個個都以勤勞致富為榮。

村裡沒有偷奸耍滑的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性迴圈體制。

村民的家庭條件比周邊的村子的村民要好上許多。

加上村民對村長張大民的信任度高,在他的帶頭下,村民是一戶不落的都捐了錢。

知青院的全體老知青,還有張老爺子和黎爺爺奶奶,也都來捐了錢。

還有許多的村民還報名做幫工。

最後統計,村醫所的集資款,高達籌三千一百五拾二塊一毛六分,而且還不算報名幫工和出材料的錢。

這比村幹他們之前的預算多了兩千多,多了兩千多元的集體“鉅款”。

因為顧銘博他們去找村長說,以集資的方式建村醫所的時候,晦暗的提到藥坊建起來,做出來的藥如果有餘,還可以勻給周邊的村醫所。

所以村長張大民又立即召集村幹開了會,並把顧銘博的話轉述了一遍,村幹民一想這樣日後有可能有些進項,紛紛表示。

既然資金充足,那就把村醫所建大一些,而且心裡還抱著不久的將來,他們捐在建村醫所的錢,能拿回來。

村幹們不知道他們的這個理想,胡曉月很快就幫他們實現了。

李國勝被他的戰友從上紅村接走後,最先是去了他所在的軍區醫院。

“李同志,你能詳細地告訴我,你中槍後你做了什麼措施,比如說吃了什麼?喝了什麼?以及你的身體所出現的所有症狀嗎?”

負責給李國勝檢查身體的醫生,聽了李國勝說了自己受傷的情形,以及傷情的嚴重程度後,很是難以置信。

因為根據李國勝的描述,以及胡曉月羅列下來的兩張藥品清單,一張是用了村醫所的藥品。

另一張則是胡曉月特意寫的自制的內服藥劑和針對外傷藥創傷藥,目的是連上軍隊的醫藥大門。

畢竟軍人保家衛國流血又流汗,受傷是常有的事,現在又缺少藥。

如果能長期為部隊供藥,讓戰士們的生命也多一重保障,也算是一件利國的大好事吧!

村醫所的那張用藥清單,都是一些常見的消炎抗菌,而胡曉月的那張制自藥品清單,則很是吸引這位醫生的注意。

以他多年行醫的經驗,李國勝之所以能恢復得快,太可好數是因為這張自制藥單上。

所以這後醫生立馬就上報了!

由於是村集體的意願,村長到大隊部申請建村醫所的土地時,當天就透過了。

房子的結構是青磚瓦房,磚是村裡一戶姓羅的村民捐的,原先羅姓村民準備起房的,後來家裡的老人過世了,就沒有動工。

因為特殊時期,也沒有什麼動工儀式,村長上午去大隊部交申請,下午回來就直接吆喝人來動工了。

一個月後,上紅村的村醫所建好了,院門掛牌寫著:上紅村村集體醫務所。

醫務所分為前、後兩個大院。

診室在前院,一共六間房,有診室,注射室,留察間,藥房,手木室,休息室。

後院是製藥坊,有成品間,半成品間,原料倉庫和成品倉庫,還有員工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