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淵準備繼續進行下一步進軍計劃時,又有驛卒來報,河北的武陽郡隋朝官員元寶藏主動獻城投降了李密。

公元617年農曆九月六日,武陽郡丞元寶藏決定向李密投降,李密非常高興地接納了他,並封他為上柱國、武陽公。

隋煬帝在大業三年(607年),改魏州為武陽郡,其地理位置歷經變遷,大致位於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北一帶,隸屬於兗州。武陽郡的範圍涵蓋今河北、河南、山東三省交界之處。自隋大業三年至唐武德四年(607年-621年),武陽郡共存續14年,後於唐朝改制時被撤銷。儘管武陽郡的存在時間相對較短,但在隋唐時期的行政區劃中仍佔有一席之地,並且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元寶藏是魏郡內黃人,祖籍鉅鹿曲城,一說館陶人。元寶藏的一生雖然在歷史長河中並不突出,但他的兵變行為不僅反映了隋末唐初社會的動盪,也展現了個人在歷史大潮中的選擇和命運。他此時起兵投靠李密的瓦崗軍,這對隋末的動盪局勢產生了一定影響。

元寶藏眼見武陽郡周邊起義暴動事件頻發,他審時度勢,覺得投降李密是個明智之舉,於是就讓自己的門客鉅鹿人魏徵,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投誠信給李密。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元寶藏投靠李密後,魏徵成為李密重要謀士,後李密失敗,魏徵又成為唐朝官員。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其直言進諫,又輔佐唐太宗李世民共同建立了“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魏徵曾成功勸說李積歸順唐朝,為唐朝的統一和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又多次向唐太宗提出建議,幫助唐太宗改進治理,推行王道,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其倡導並推行的王道政治,強調以德治國,為唐朝的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同時參與修撰《群書治要》、《隋書》序論等古籍,對儲存和傳承中華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魏徵代筆寫的信裡,不僅表達了元寶藏對李密的敬仰之情,還提出了兩個請求:一是希望李密能把武陽郡改名為魏州,與隋朝魏郡相對,這樣一來,他就更能借助“魏”姓的威望來提升自己的地位;二是請求李密讓他率領自己的部隊去攻打魏郡西部其餘隋朝軍隊,隨後南下與李密其他將領會合,一起去奪取黎陽倉。

李密一聽,覺得元寶藏的請求挺合理,而且他更看重元寶藏的部隊和魏徵的才華。於是,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元寶藏的請求,並任命他為魏州總管。

隨後,李密召魏徵入帥府,任命他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門負責掌管記室,肩負撰寫文書和記錄重要事務的重任。

魏徵從小就孤苦伶仃,家境貧寒,但他卻非常喜歡讀書,胸懷大志。由於生活的困苦,他性格豪放不羈,不願意去做那些瑣碎的生計。早年他曾做過道士,因其才華出眾,聞名鄉里,後來被元寶藏召去管理文書檔案。

李密對魏徵的文采非常欣賞,他覺得魏徵的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文采,是難得的人才。因此,李密毫不猶豫地召見了魏徵,並讓他擔任了要職。

就這樣,元寶藏和魏徵都投靠了李密,分別成為了他麾下的一員猛將和得力助手。而李密也憑藉著他們的幫助,勢力逐漸壯大,也為後來的唐朝建立奠定了基礎(因李密後來投靠李淵)。

咱們再回過頭來看元寶藏,他投降李密後,可謂是步步高昇,不僅得到了高官厚祿,還讓自己的地盤得到了擴大。但他也不是個省油的燈,總是想著趁機撈取更多的好處。

不過,這也怪不得他,畢竟在那個亂世之中,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著想。

而魏徵就不同了,他投靠李密是出於對李密的欣賞和信任,同時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