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李淵在楊廣淫威下隱忍十三載,終在晉陽城順天改命起義兵(第2/5頁)
章節報錯
二次出使突厥,見到始畢可汗後,告知其李淵的決定:“倘若突厥可汗助力我李淵攻佔京師長安,那麼人口與土地歸我李淵所有,而金銀財寶則盡數歸突厥所有!”
始畢可汗聽後大為高興,爽快地答應了李淵的請求,並且立即派遣使臣前往晉陽,同時送去戰馬一千匹。
李淵為了表達感激與誠意,隨後在給突厥可汗寫信時,竟以“外臣”自稱。突厥可汗看到後,異常高興,馬上又派遣數千騎兵交由劉文靜一同帶回協助李淵作戰。
至於李淵此時以“外臣”自稱之事,後世史學家看法不一,筆者在前文中已經闡述過個人觀點,在此就不再贅述,我們後續將會看到這件事所產生結果的利與弊。
不管如何,這一次與突厥的聯盟,為李淵在起兵反隋和唐朝建立後的統一戰爭中都提供了重要的軍事支援和戰略支撐。
就在李淵與突厥交好後,突然探馬來報,稱劉武周率領軍隊圍困雁門關,隋朝守將陳孝意被部下所害。
陳孝意,隋河東(今山西永濟)人,自幼有德操志向,20歲時以品行耿直出名。隋大業年間入仕,初為魯郡司法書佐,以廉平著稱。隋大業十三年(617年),陳孝意以忠誠和勇敢著稱,他在雁門關的堅守展現了他對隋朝的忠誠和對抗外敵的勇氣。在任職期間,陳孝意廉潔奉公,對當時官場惡習一塵不染,積極懲辦不法人員,受到吏民的稱讚。
劉武周引兵圍雁門,陳孝意率領將士們全力以赴,堅決抵抗。他抓住武周軍隊鬆懈的時機,多次主動出擊,每一次都讓武周的軍隊遭受重創。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外的救援力量一直沒有到來。陳孝意心急如焚,他派出多批密使前往江都求援,但令人絕望的是,這些密使都如同石沉大海,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在這種絕境之下,陳孝意依然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他立下誓言,寧可戰死,也絕不投降。每天早晚,他都會來到詔敕庫(詔敕庫是隋朝專門存放皇帝詔令和敕書的場所,是代表皇權至上的一種標誌)前,俯伏在地,淚流滿面,他的悲痛之情深深打動了身邊的將士們。
就這樣,雁門關被圍困了一百多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城中的糧食逐漸耗盡,將士們飢餓難耐,戰鬥力大幅下降。在這個關鍵時刻,校尉張倫做出了一個令人痛心的決定。他背叛了陳孝意,趁其不備,將陳孝意殺害,然後率領剩餘的將士們投降了劉武周。
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陳孝意的忠誠和勇氣被後人廣為傳頌,而張倫的背叛行為則受到了後人的譴責。
同一時間,西部探馬也傳來探報。稱梁師都平定了雕陰、弘化、延安等郡後,已自立皇帝位,國號梁,改元永隆,並臣服突厥,始畢可汗賜給他狼頭纛,稱他為“大度毗伽可汗”。於是梁師都引導突厥人佔據河南之地,並攻破了鹽川郡。
梁師都(570年-628年),夏州朔方(今陝西靖邊)人,隋末唐初地方割據勢力首領,出身於郡中豪族,曾任隋朝鷹揚郎將。梁師都出身於隴西豪右,拜鷹揚郎將。大業末年,因性格直爽得罪權貴,被罷官遣返,回到家鄉朔方郡。大業十三年(617年二月),梁師都聚眾起事,殺朔方郡丞唐世宗,自稱大丞相,並與突厥聯兵,共同反隋。
觀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令柴紹、薛萬均聯兵進討,梁師都被其堂弟梁洛仁所殺,梁國隨之滅亡。《舊唐書》評價梁師都為“兇人”,認為他至死無悔,其割據行為對隋朝的統一造成了破壞。然而,梁師都在隋末民變中崛起,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的苦難。他的行動對後來的歷史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後話,我們後章將詳細講述。
沒過幾日,又有探馬來報,說是隋將左翊衛郭子和在榆林斬殺了郡丞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