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的樂府詩以其深刻的現實主義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對晚唐至五代時期的詩人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詩作善於用完全相反的兩面來描述事物,形成強烈對比,且擅長用白描手法,細膩真切地刻畫各種人物形象。張籍在唐德宗貞元初年的時候,和王建一起在魏州學習,後拜韓愈為師,學習詩歌。在韓愈的推薦下,張籍考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張籍在太常寺太祝的職位上一干就是十年,期間還認識了詩人白居易,兩人互相交流和切磋,對各自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張籍的一生,不僅在文學上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其教育經歷和與韓愈的師生情誼,也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傳承。

李賀(約公元790年-約817年),字長吉,是唐代著名的詩人,被後世譽為“詩鬼”。他出生於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是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李賀的詩歌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著稱,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李賀因避家諱,未能參加進士科考試,終生落魄不得志。他曾任奉禮郎,但因病早逝,年僅27歲。

避諱制度在唐朝得到強化與完善,涉及到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在科舉考試中,如果遇到與尊長有關的名諱,考生只能退出考試,表示對尊長的孝敬之意,賀在韓愈的勸說下準備考進士,但在考試前夕,因有人舉報他父親名字“晉肅”與“進士”諧音,李賀被迫放棄考試,最終一生未能考取功名。韓愈對李賀因避諱而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情況感到憤怒,並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諱辨》來嘲諷那些中傷李賀的小人,表達了對於避諱制度的不滿。

李賀開創了“長吉體”詩歌,現存詩二百餘首,有《昌谷集》。代表作品有《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馬詩二十三首》等。他的詩歌想象豐富,語言瑰麗,善於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

李賀的詩歌風格以空靈甚至詭異見長,語言悲冷悽苦,奇特的語言營造悲冷的氛圍,是“長吉體”能在繁花似錦的詩歌苑囿中一枝獨俏的關鍵所在。

李賀的詩歌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而且對後世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詩作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被後人譽為“鬼仙之辭”,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李賀的才華與遺憾,使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如《南園十三首·其五》等,表達了他對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憤懣。李賀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詩歌創作卻為中國文學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亮點。

賈島(779年-843年),字閬仙,自號碣石山人,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和僧人,與孟郊並稱“郊寒島瘦”,以其苦吟精神和精於雕琢的詩歌風格著稱。

賈島早年家境貧寒,曾出家為僧,法名無本,以“詩奴”著稱。他的詩歌創作深受佛教思想影響,強調內心的修煉與超越。賈島在洛陽遇到韓愈,因其詩作受到韓愈的賞識,並建議他還俗應舉。韓愈的鼓勵對賈島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儘管得到韓愈的推薦,賈島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均未中第,但他並未因此放棄,反而更加努力地創作詩歌。賈島在唐文宗時任長江主簿,晚年曾任普州司倉參軍,最終在任上去世。

賈島的詩歌語言清淡樸素,以煉字煉句取勝,刻意求工。他的詩歌多寫景、送別、懷舊之作,體裁以五言律詩為主,情調偏於荒涼悽苦、寒瘦幽峭。賈島的詩歌多表達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和感悟,以及對自然美景的深情抒發。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慨,以及對人生苦難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