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小覷,且有招攬賢才、圖謀大業之心。於是,他主動修書一封,後親自拜訪竇建德,向其進獻了一套平定河北的精妙策略。

這份策略詳實而縝密,從戰略的佈局到戰術的運用,從人心的爭取到形勢的分析,無不體現著宋正本的智慧與謀略。竇建德聽完宋正本的分析與建議後,猶如在黑暗中看到了明燈,心中大喜,對宋正本大為讚賞。此後,他視宋正本為主要謀士,在諸多重大決策上,都虛心聽取他的意見,對他的建議幾乎言聽計從。

竇建德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影響力,他決定定都樂壽。

隋唐時期的樂壽是現今的河北省滄州市獻縣,樂壽原稱樂成。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樂成隸屬鹿郡,劉邦開國,漢承秦制,高祖六年,置河間郡而樂成屬之。漢文帝封劉闢強為河間王,置河間國,該國轄樂成、武隧、候井、弓高四縣,樂成即今獻縣境域之中心。東漢置樂成國,至魏晉仍歸河間國,至魏晉仍歸河間國。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楊廣繼位,改樂城(獻縣曾名長樂)為樂壽,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樂壽州為獻縣,沿用至今。

今獻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隸屬於河北滄州市,北靠京津,東臨渤海,南通中原,西接石家莊。獻縣是京津冀都市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獻縣還是儒家文化的再生地,西漢武帝之兄劉德在此封國,招攬經學博士,蒐集整理先秦儒家典籍。獻縣還是實事求是的發源地,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此評價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獻縣的漢代墓群獻王陵,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被譽為“華北第一橋”的單橋,是世界上最長不對稱石拱橋,堪稱橋樑史之最。紀念民族英雄馬本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位於這裡。

獻縣農業盛產小麥、玉米、棉花,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林業以速生楊和紅棗為主,是中國金絲小棗之鄉,享有“中國金絲小棗之鄉”的美譽。

竇建德在樂壽定都後不久,便設壇祭天,稱長樂王,築金城宮,設定百官,建立了短暫的夏國政權,改年號為五鳳。

此時的竇建德勢力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政治制度,設定了各級官員。從中央到地方,每一個崗位都安排得當,使得整個統治體系有條不紊地運轉起來。

在行政治理方面,他重視民生,興修水利,鼓勵農耕,讓百姓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在軍事防禦上,他加強城池建設,訓練士兵,使樂壽城堅如磐石,周邊地區也得以安穩。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得他對所佔據的地區有了堅實的秩序保障,吸引了眾多有識之士的投靠。這些賢才、志士紛紛慕名而來,帶著自己的抱負與才華,加入了竇建德的陣營,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勢力和影響力。

張玄素擔任治書侍御史後,公正執法,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使得社會風氣為之一新。宋正本則憑藉其卓越的謀略,為竇建德出謀劃策,使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都能做出明智的決策。他們的行為贏得了百姓們的支援與擁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起義軍之亂與百姓生活之間的矛盾。百姓們看到竇建德能夠如此重視人才,並且懂得治理國家,重視民生,對這位曾經的農民起義軍首領也有了一些好感。這使得竇建德在與其他割據勢力角逐中原的過程中,擁有了一定的人氣和根基。

竇建德自此開始以樂壽為據點,勢力逐漸擴張,周邊的城池紛紛響應,歸附者絡繹不絕。他在河北地區的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了當時北方局勢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然而,竇建德勢力也存在一些侷限性。在軍事上,雖然他有強大的軍隊,但在戰略規劃上有時缺乏長遠眼光,容易陷入區域性戰爭的泥潭;在政治上,內部矛盾逐漸顯現,各方勢力的爭權奪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的整體實力。儘管如此,竇建德勢力在當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