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隋唐亂世中的抉擇,對,則飛黃騰達;錯,則萬劫不復(第3/5頁)
章節報錯
自號吳王,是隋末南方的重要起義領袖之一。
歷陽在隋朝時期被稱為歷陽郡,治所在現今的安徽省和縣。隋朝時期,歷陽因位於歷水之陽而得名。隋大業三年(607年),歷陽郡復置,下轄歷陽、烏江二縣。歷陽在軍事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隋朝將領賀若弼在攻打陳國時,多次在歷陽集中軍隊,利用歷陽的地理位置迷惑敵人,最終成功攻佔陳國的南徐州。此外,隋末杜伏威也曾以歷陽為根據地,進行反隋鬥爭。
然而,杜伏威並非是那種輕易屈從於權勢之人。他深知宇文化及的為人,也看清了這場叛亂背後的混亂與邪惡。於是,他果斷地拒絕了宇文化及的“美意”。之後,杜伏威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他向東都洛陽的皇泰主楊侗上表稱臣。
皇泰主在接到杜伏威的上表後,對杜伏威的忠義之舉深感欣慰與讚賞。為了表彰杜伏威,皇泰主任命他為東道大總管,這是一個極具分量的職位,賦予了杜伏威較大的軍事指揮權。同時,皇泰主還封杜伏威為楚王,這一舉動不僅鞏固了杜伏威在江淮地區的地位,也顯示了隋朝末年的政治混亂和權力真空。
由此可見,杜伏威以其獨特的政治智慧和堅定的道德立場,在隋末唐初的紛繁局勢裡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杜伏威的反隋之舉,源於對隋朝統治腐朽不堪的深刻認識,他決心為天下蒼生謀得一條生路。然而,即便在反抗隋朝的道路上,他也有著明確的道德準則。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篡奪皇位自立為帝的行徑,在杜伏威看來,是大逆不道、違背倫常的,這樣的“亂臣賊子”所建立的政權毫無正統性可言。
儘管宇文化及出於拉攏的目的任命杜伏威為歷陽太守,但這被杜伏威視作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誘惑,他堅決地拒絕了這一任命。在杜伏威的心中,有著清晰的界限和堅定的信念。他明白,與宇文化及這樣的人為伍,不僅是背離自己的初心,更是對自己道德底線的踐踏。他堅信“我不入你的局,你說什麼都沒用”,這種亂世中對於誘惑的清醒認知,讓他沒有被一時的利益而迷惑。
為了尋求正統性,杜伏威做出了一個極為重要且精明的決定。他上表東都洛陽的楊侗,表達了自己願意稱臣的誠意,目的是獲取正統的政治背景,以此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當時的東都洛陽,楊侗政權正在謀求穩固和擴張。對於東都而言,將政治影響擴大到江淮地區是至關重要的戰略目標。杜伏威所領導的勢力在這一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若能將其納入麾下,對楊侗政權的穩固和擴張無疑具有極大的助力。
楊侗敏銳地察覺到了杜伏威歸附的潛在價值,迅速做出了回應。他欣然同意了杜伏威的歸附,並授予其東道大總管的職位,封其為楚王,給予了杜伏威極高的政治地位和尊榮。
從戰略的層面考量,杜伏威選擇投靠東都政權的決定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政權的選擇對於勢力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東都洛陽的楊侗政權相對於宇文化及的叛亂政權而言,更具正統性。這意味著能夠為其提供更大的政治資本,使其在眾多勢力中更具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時,東都政權也更有可能為其提供雄厚的軍事支援,助力他在江淮地區的擴張和發展。
杜伏威在這一系列的政治抉擇中,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眼光和靈活的策略,為其勢力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與此同時,沈法興也在這一時期的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
在宇文化及殺隋煬帝后欲北歸關中時,沈法興以討伐宇文化及為名起兵,從東陽出發,迅速攻下餘杭、毗陵等郡縣,擁有精兵六萬,自稱江南道總管,割據江東,斷了宇文化及的後路。
到了八月,沈法興認為自己世居南方,家族世代都是郡中有聲望的大姓,便以替隋煬帝報仇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