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唐高祖在唐朝統一戰爭中不動聲色的“大手筆”(第3/10頁)
章節報錯
壯大自身實力。
這一日,徐文遠再度進入東都洛陽。前文我們介紹過,徐文遠是李密、王世充等人的老師,之前因生活落魄,偶遇李密後,成為了李密的軍師。
當他見到王世充時,依照朝廷禮儀,先向王世充行禮,姿態謙卑而恭敬。周圍有好事之人見狀,心中疑惑不解,便有人上前詢問:“你這又是何意?你此前不是對李密態度傲慢嗎?為何如今對王公卻這般恭敬呢?”
徐文遠微微抬頭,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感慨,緩緩回答道:“魏公(李密)乃堂堂君子之輩,心懷寬廣,能夠廣納賢士,禮待眾人;而王公(王世充),卻如同小人一般,行事乖張,竟然會對舊時故人痛下殺手。面對李密,我心有敬意;面對如此行事不端的王世充,又能有何敬意可言?我如今不過是在行禮之事上,遵循著內心的判斷罷了!”說罷,微微一嘆,轉身離去,只留那些好奇之人面面相覷。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金秋,黃河水裹著泥沙奔湧向東,武陟城頭的大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唐初武陟是現今的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東南部,黃河與沁河交匯處。自古以來,武陟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黃河流域重要的地理位置節點。從大禹治水到祖乙遷邢,從邢人作丘到雍正堵口,武陟縣在黃河治理和利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留存的主要歷史遺蹟有唐代古建築妙樂寺塔;明清時期的佛道合一建築千佛閣;清代皇帝雍正下諭建造的黃河第一龍王廟嘉應觀。
李密舊部帳下總管李育德獨自站在武陟城樓上,望著遠處煙塵滾滾的驛道,掌心摩挲著一封寫好的降書。
“將軍真要降唐?”副將王琮按著腰間橫刀,聲音壓得極低。
李育德轉身時,鎧甲發出細碎的金屬碰撞聲。他展開降書,指著末尾硃紅印璽沉聲道:“祖父李諤曾任隋朝尚書,臨終前抓著我的手說'亂世當擇明主'。如今李密已置身唐朝為官,瓦崗軍分崩離析,而王世充功高震主早晚有變...”
話至此處,他忽然將降書重重拍在箭垛上,“備快馬!立即送降書至長安!”
長安城皇宮內,燭火將殿內照得通明,李淵從御座上霍然起身,手中降書被攥出褶皺:“李諤之孫?可是開皇年間主持修訂《開皇律》的那位?”
李密陪同階下風塵僕僕的武涉使者伏地叩首:“陛下,正是!李育德將軍願獻武陟之地,只求為大唐屏障山東!”
裴寂捋須笑道:\"此子深諳進退之道。武陟乃中原門戶,得此地,王世充如斷一臂。\"
\"擬詔!\"李淵揮動袍袖,硃筆在黃麻紙上龍飛鳳舞:\"授李育德陟州刺史,賜紫袍金帶——\"
李密舊部其餘將領如劉德威、賈閏甫、高季輔等人聽說李育德歸降了唐朝,有的獻城歸順,有的率領部眾,相繼前來投降唐朝。
劉德威是唐初著名的將領和官員,出身于徐州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他姿貌魁偉,頗有幹略,在隋朝末年隨裴仁基鎮壓江淮起義軍,後歸順李密,並奉命鎮守懷州。李密戰敗後,劉德威隨其歸附唐朝,被封為滕縣公,後升任檢校大理寺少卿。
唐高祖武德三年,劉武周南侵,劉德威領兵抗擊,後戰敗被俘,不久又逃歸唐朝,改封彭城縣公。武德四年劉德威隨秦王李世民東征,平定竇建德、王世充,轉任刑部侍郎、加散騎常侍,迎娶唐宗室之女平壽縣主為妻。唐太宗貞觀初年他又歷任大理寺正卿、太僕寺正卿、加授金紫光祿大夫,外調擔任綿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復授大理卿,不久又遷刑部尚書兼檢校雍州別駕,後因母親去世離職守孝,出任同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三年,劉德威去世,享年七十一歲,追贈禮部尚書、幽州都督,諡曰襄,陪葬獻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