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攻破,因此爭相報名應募隋軍。國子三館的學士以及貴族子弟也都來參軍,武器裝備齊全,衣著華麗,旗幟和戰鼓非常壯觀。

劉長恭等人在前面領兵,派河南討捕大使裴仁基等人率領所部士兵從汜水進入,以包抄李密的後路,約定在倉城南會合。但他們的計策和行軍路線早已被李密和翟讓掌握。

東都的軍隊先到達,士兵們還沒有吃早飯,劉長恭等人就驅趕他們渡過洛水,在石子河西佈陣,南北綿延十餘里。李密和翟讓挑選出精銳計程車兵,分成十隊,命令四隊埋伏在橫嶺下等待伏擊裴仁基,另外六隊在石子河東佈陣。

劉長恭等人看到李密的兵力較少,非常輕視瓦崗軍,未等到裴仁基後軍到達戰場,便主動和瓦崗軍交戰。翟讓首先出戰,但失利,李密隨即率領部下橫衝敵陣。隋軍飢餓疲憊,無力硬戰,最終大敗。劉長恭等人脫下衣服跳入水中潛逃,才得以倖免,逃回東都,經此一戰,隋軍士兵死傷過半。越王侗赦免了劉長恭等人的罪過,並對他們進行了安撫。

李密率領瓦崗軍繳獲了隋軍的所有輜重、武器和盔甲,聲威大振。之後,翟讓推舉李密為瓦崗寨首領,號稱魏公。

大業十三年二月(公元617年二月)李密在鞏縣南設壇即位,自立為魏公,改元永平,隨後李密宣佈大赦天下。大赦令頒佈之後,相關文書迅速傳至各地,宣告李密行軍元帥府正式成立。於魏府設立三司、六衛,元帥府亦下設長史等官員。

翟讓獲封上柱國、司徒、東郡公,且依元帥府之制設立長史等官員,然其規模僅為元帥府之半。單雄信任命為左武候大將軍,徐世積則為右武候大將軍,二人分別統領所屬軍隊。房彥藻出任元帥府左長史,東郡邴元真為右長史,楊德方任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祖君彥為記室,其餘官員之任命亦各不相同。

在這樣的背景下,趙、魏以南(黃河以南的地區),江、淮以北地區(淮河以北及其鄰近地區)的義軍豪傑紛紛響應。孟讓、郝孝德、王德仁以及濟陰房獻伯、上谷王君廓、長平李士才、淮陽魏六兒、李德謙、譙郡張遷、魏郡李文相、譙郡黑社、白社、濟北張青特、上洛周比洮、胡驢賊等人都歸附了李密。李密對他們一一授予官職和爵位,讓他們各自統領部眾,並設立百營簿進行管理。前來投降的人絡繹不絕,軍隊人數迅速增至數十萬。

隨後,李密命令護軍田茂廣修築洛口城,城池周長四十里,作為他們的居所。他還派遣房彥藻率軍向東擴張領土,攻佔了安陸、汝南、淮安、濟陽等地,河南郡縣的許多地區也落入李密之手。

李密封官固地之後,擢升孟讓為總管,並封其為齊郡公。命令孟讓統率兩千步騎,突入東都外郭,縱火焚掠豐都市,直至破曉方始撤離。至此,東京城百姓盡皆徙入宮城,朝廷諸署及官寺皆滿。

鞏縣縣長柴孝和、監察御史鄭頲見到大勢已去,舉城而降,李密遂任柴孝和為護軍,鄭頲為右長史。

再隋將裴仁基,他受命前往汜水,準備配合劉長恭從瓦崗軍後方進行偷襲,結果還沒到達指定地點,劉長恭已經兵敗逃回東都。於是裴仁基領兵駐紮在百花谷中,加固營壘自守。裴仁基在自守期間,每次擊敗賊寇獲得軍資,都會全部用來獎賞士兵,但監軍御史蕭懷靜不允許這樣,還屢次蒐集裴仁基的過失寫信向朝廷彈劾他。

裴仁基因未能按期到達指定地點與劉長恭會和,再加上蕭懷靜不停地向朝廷訴說他的壞話,最終獲罪於朝廷。

李密瞭解到裴仁基的困境後,便派人勸說他投靠瓦崗軍,並用豐厚的利益誘惑他。賈務本(賈務本原為張須陀的副將,後成為裴仁基的部將,最終在隋朝末年加入了瓦崗軍)的兒子賈閏甫正好在裴仁基軍中,他暗中勸說裴仁基投降李密。

裴仁基問道:“那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