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李密攻取金墉城,距離他的“帝王美夢”只差一步之遙(第2/3頁)
章節報錯
歸宿。
北邙山更是歷史和文化的象徵。它見證了無數帝王的更替,承載著豐富的墓葬文化和歷史故事,如今的北邙山,不僅是一處自然風景區,更是歷史文化的見證。它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訪。
當時,李密那三十萬大軍密密麻麻地佈滿了北邙山,軍旗飄揚,遮天蔽日。看著如此強大的兵力,李密心中滿是豪情壯志,他的目光望向南面的上春門(位於洛陽城外廓城東北角,即今塔灣村南近300米處,在唐朝被稱為上東門),眼神中透著一種志在必得的神情。他想:“如今我有如此雄師,何愁東都不破?”
公元618年農曆正月十九日,隋朝金紫光祿大夫段達和民部尚書韋津接到命令,率領士兵出兵抵抗李密。
我們在前文中提到過隋將段達,他在617年二月奉命阻擊瓦崗軍東進之時,於回洛倉被李密率軍首次戰敗,狼狽逃回洛陽城。
段達,是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他是隋文帝楊堅的親信,早在北周時期就擔任大都督,統領親信兵馬,跟隨隋文帝左右。隋文帝時期,段達曾率軍平定吐谷渾之亂,因功加封開府,賜給奴婢五十人、綿絹四千段。開皇二十年(600年),段達受晉王楊廣(尚未繼位前冊封為晉王)之命,私下賄賂東宮官吏姬威,密報太子楊勇的過失,導致楊勇被廢黜太子之位。
段達後來與元文等擁立越王楊侗為帝,後出賣元文都等,協助王世充奪取帝位,成為王世充的司徒。此事我們下章將會講到,暫且不提。
段達的一生複雜多變,被後世評價為見風使舵之人,既有平定叛亂的一面,也有出賣盟友的一面。
韋津在隋朝擔任民部尚書等職,他在隋煬帝時期被委以重任,負責東都洛陽的留守事務。在李密圍攻東都洛陽時,韋津奉命率軍抵抗,此時還能忠心為腐敗的隋朝賣命,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忠誠
段達站在城樓上,望著遠方那黑壓壓的一片敵軍,他的臉都嚇白了。他的手微微顫抖著,對身邊的韋津說道:“韋尚書,你看李密的兵如此之多,氣勢如此之盛,我們恐怕難以抵擋啊。”
韋津皺著眉頭說:“段大夫,我們身為朝廷官員,此時怎能退縮?只能拼死一戰了。”
在韋津的催促下,無奈之下,吃過一次敗仗的段達只得硬著頭皮跟著韋津走下城樓,他們點齊兵馬,開啟城門,率領著士兵出城迎敵。
當兩軍靠近時,段達看到李密的軍隊整齊有序,士兵們個個精神抖擻,心中的恐懼更深了。他的雙腿忍不住發軟,旁邊計程車兵看到主將如此,軍心也開始動搖。
而李密看到東都的軍隊出城,未等對方排兵佈陣,立刻抓住戰機。他大喊一聲:“瓦崗軍的兄弟們,衝啊!勇者重賞!”
他計程車兵們龍騰虎躍,競相沖向隋軍。段達看到李密的軍隊如此勇猛,心中的恐懼終於戰勝了他的理智,他撥轉馬頭就往回跑,一邊跑還一邊喊:“快跑啊,敵軍太強大了!”
他計程車兵們看到主將逃跑,頓時陣腳大亂。李密怎會放過這個機會,他放縱士兵追擊。李密計程車兵們像一群飢餓的猛獸,衝入東都的軍隊之中。
隋軍將士們看到主將段達為戰先逃,頓時大亂。士兵們開始四處奔逃,原本整齊的軍陣瞬間潰敗成一窩亂蜂,互相踩踏,很多人都被踩死或者淹死在護城河裡。
在這混亂之中,主將韋津試圖力挽狂瀾,他奮力拼殺,但是在這已經完全失控的局面下,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他就像狂風巨浪中的一葉扁舟,最終被無情吞噬,被李密計程車兵斬殺。
段達見李密軍勢盛大,畏懼先退,直接導致隋軍潰敗,主將韋津戰死。
古語有云:“欲勝人者,必先勝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