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後改任華州刺史,最終以華州刺史之職致仕,665年病逝,享年七十八歲,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為定。

顏師古,本名籀,字師古,是唐朝時期的著名學者,經學家、訓詁學家、歷史學家。他出身儒學世家,是名儒顏之推的孫子、顏思魯之子。顏師古在隋朝時曾任安養縣(今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縣尉,唐朝建立後,歷任中書舍人、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職,最終因病去世,享年65歲,諡號“戴”。顏師古的《漢書注》是他在史學上的重要成就,對後世的《漢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顏師古在文字訓詁、聲韻、校勘之學方面有深入研究,著有《匡謬正俗》《封禪儀注書》等作品。顏師古晚年閉門謝客,不與外界往來,專心研究學問。他因仕途不順而感到沮喪,但這並未阻止他在學術上的追求。顏師古的一生充滿了對學術的熱愛和貢獻,他的學術成就和對後世的影響,使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李淵對前來投奔之人一一封了官職,這時,有鄠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下屬縣市)驛卒來見李淵,呈上書信。

李淵剛看了一眼,就把柴紹喊來,笑著說道:“我的女兒真是智勇雙全,巾幗不讓鬚眉啊。”

說完將書信遞給女婿,柴紹看後,也是非常高興。李淵說道:“你快去挑選輕騎快馬,帶人去把我女兒接過來吧。”

前章我們講過,李淵的三女兒(李氏,即平陽公主)是柴紹的妻子。李淵與李世民在晉陽城籌備起兵義時,柴紹接到二舅哥李世民的密信,讓他趕快到晉陽會合。他出發後,妻子李氏可沒閒著。她聽說父親李淵起義後,立即回到自己陪嫁的莊園,變賣了家產,隱藏身份,女扮男裝,自稱“李公子”,自掏腰包賑濟災民,藉此機會,將所有錢財用於招募士兵,很快就聚集起六百餘人的隊伍。

李氏從小熟讀兵書,深諳謀略。她聽說長安的一個大富商何潘仁因錢財貨物被隋朝軍隊拉走充公,投告無門,一怒之下攜裹了一群胡商舉起大旗造反。他手下已發展有數萬人,也曾打敗過隋兵。

這位“李公子”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摸透了何潘仁的商人本質,於是就交代家中親信馬三寶前去遊說,何潘仁最初拒絕歸降,但在馬三寶的勸說下,考慮到自己的處境和未來的利益,最終決定歸附李氏。何潘仁的加入,迅速增強了李氏的軍事實力,成功收編了數萬人規模的軍隊。

隨後,李氏顯露女兒身,起兵響應父親李淵,並陸續收編了李仲文、向善志等多支義軍,而且還廣招女兵。

李仲文,本名李仲威,出身於唐朝宗室,他的父親是真鄉郡公李衍,祖父是隋朝的趙國公李弼。李仲文在隋末改名奪禍,隱匿在盜賊當中,後成為頭領,加入李氏的軍隊後,他因屢次擊敗劉武周的入侵,戰功赫赫。唐軍攻打王世充時,關中空虛,李仲文被指控與突厥通謀,意圖襲擊長安。唐高祖李淵因此派裴寂、陳叔達和蕭瑀對其進行嚴刑審問,最終處死了李仲文。

向善志原本是一位義軍首領,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和地方影響力。在隋末動盪的社會背景下,他率領自己的部隊在關中地區活動,尋求政治和軍事上的支援。後來聽說李淵之女李氏起義,被李氏的才智和誠意所吸引,決定率領自己的部隊投靠李氏。向善志在李氏的麾下,參與了多場對隋軍的戰鬥,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部隊成為李氏娘子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李氏的領導下,展現了強大的戰鬥力和紀律性。

李氏治軍嚴明,禁止士兵侵犯百姓,因此深得民心,前來投奔她的人越來越多,李氏帶領隊伍攻下了盩厔(今作周至,是陝西省西安市下轄的一個縣)、武功(今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始平(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方向)等縣,她的軍隊迅速發展到七萬多人,其中軍中女兵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