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蕭銑還任命岑文字為中書侍郎,負責起草文書和處理機密事務。岑文字,字景仁,鄧州棘陽(今河南新野縣)人,西梁吏部尚書岑善方之孫,隋朝虞部侍郎岑之象之子,岑之象在隋朝末年擔任邯鄲令,因被人誣告而蒙冤入獄。岑文字自幼聰慧,博通經史。十四歲時,為父申冤,岑文字獨自到司隸臺陳述冤情,並在司隸的命令下創作了《蓮花賦》,賦中以蓮花為喻,讚美了蓮花的高潔品質,藉此表達了對父親清白無辜的堅信和對冤屈的不滿。

這篇辭賦不僅是岑文字文學才華的早期展現,也成為唐代文學中的佳作,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蓮花賦》的故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孝道和正義的象徵意義,成為後人傳頌的佳話。岑文字以其才華和勇氣成功洗清父親冤屈,從此聲名鵲起。

岑文字在唐朝建立後,憑藉其才華和忠誠,逐漸成為唐朝的重要官員,歷任秘書郎、中書舍人、中書侍郎,最終升至中書令,成為唐朝的宰相。

此外,蕭銑派遣魯王張繡去征服嶺南地區,嶺南是指南方五嶺南部地區,五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五座山組成。越城嶺位於廣西興安縣之北,是湘桂間的交通要道。都龐嶺位於湖南藍山縣南和廣東連州市之北;萌渚嶺位於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和廣西賀州市八步區、鐘山縣之北;騎田嶺:位於湖南郴州市區和宜章縣之間;大庾嶺位於江西大餘縣南境,與廣東省南雄縣接壤。五嶺橫亙在湖南、廣東、廣西和江西四省之間,是長江與珠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

嶺南地區包括現在的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和澳門等地。鎮守在嶺南的隋朝將領張鎮周和王仁壽等人最初抵抗,但在得知隋煬帝被殺的訊息後,他們紛紛投降蕭銑。欽州刺史寧長真也將鬱林、始安兩地歸附於蕭銑。

漢陽太守馮盎則將蒼梧、高涼、珠崖、番禺等地附屬於林士弘。林士弘,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他於大業十二年(616年),林士弘隨同鄉操師乞(江西鄱陽人)率眾在江西南昌起義,攻佔豫章郡,後自稱南越王,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曾經在鄱陽湖大敗隋軍,殺隋將劉子翊,一度據有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東廣州)的廣大地區。

此間,只有交趾太守丘和拒不投降,蕭銑和林士弘都派人去招攬交趾太守丘和,但丘和還是拒絕歸附。於是,蕭銑派遣寧長真率領嶺南軍隊從海路進攻丘和,丘和原本打算出迎,但司法書佐高士廉勸他說:“寧長真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遠道而來,難以持久作戰,城中的精兵足以抵擋他們,何必在未戰先怯,屈服於他人呢!”

丘和採納了高士廉的建議,任命他為軍司馬,率領水陸各軍迎戰,最終擊敗寧長真,寧長真僅以身免,其部隊全被俘虜。後來,有來自江都的驍果軍傳來隋煬帝被殺的訊息,丘和也將自己的郡附屬於蕭銑。

高士廉,本名高儉,字士廉,他在唐朝歷史中是一位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名人。高士廉是北齊清河王高嶽之孫,隋朝洮州刺史高勱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高士廉年輕時很有器量,對文史典籍也有所涉獵。隋大業年間,他出任治禮郎。武德五年(622年),高士廉歸順唐朝,被任命為雍州治中,他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權,後成為唐朝宰相,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貞觀元年(627年),高士廉升任門下省侍中,封義興郡公。後任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將高士廉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上。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正月,高士廉病逝,終年七十二歲。唐太宗李世民欲到高府哭靈,但因身體原因被勸阻,後追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文獻,陪葬昭陵。

還有一位堅守隋末江山拒不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