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甫說道:“此情此景,豈不是說明我們已經糧草充足,足以支撐我們的霸業了?”

賈閏甫卻皺著眉頭,憂心忡忡地回答:“主公,國家以民眾為根本,民眾把糧食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如今,民眾像潮水一般湧來,確實是因為糧食的緣故。但您看看這亂象,有關部門竟然毫無組織、無紀律地發放糧食,如此浪費,恐怕不是長久之計啊。”

李密微微一愣,心中有些不悅,但看著賈閏甫一臉誠懇的眼神,又說道:“賈將軍,你說的這些我也在考慮。但如今我瓦崗軍剛剛立足,急需贏得民心,這糧食不發也不行啊。”

賈閏甫嘆了口氣,繼續說道:“主公,我明白您的苦心。但如此無序地發放糧食,不僅會導致糧食迅速耗盡,還會讓百姓覺得我們瓦崗軍混亂無章,失去對我們的信任。一旦糧食沒了,百姓散去,主公的大業豈不是會受到影響?”

李密聽後,心中的得意漸漸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絲焦慮和不安。他沉思片刻,終於說道:“賈將軍所言極是,是我考慮不周了。我會立即下令,整頓糧食發放的秩序,確保每一粒糧食都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說完,他看向賈閏甫,誠懇地說道:“賈將軍,你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我現在任命你為司倉參軍,專門負責糧食的管理和發放。希望你能幫我把這件事情辦好。”

賈閏甫見李密如此虛心接受自己的建議,心中十分感激,連忙拱手道:“主公放心,末將一定竭盡全力,不負重託。”

有了賈閏甫的精心管理,賑災發放糧食的工作逐漸正規起來,到處散落糧食的現象也消失不見了。

前文我們介紹過,賈閏甫是歷城(今屬濟南)人。他原本是裴仁基的部下,在裴仁基與瓦崗軍對抗期間,賈閏甫勸裴仁基投降李密,併成功促使裴仁基率領部隊歸順。李密對賈閏甫非常器重,任命他為元帥府司兵參軍,兼直記室事。

不久後,在李密準備叛逃唐朝時,賈閏甫勸他不要這麼做,但李密沒有聽從,最終被殺。賈閏甫因王伯當等人的求情而逃脫,後歸順唐朝,並在唐朝任職,著有《李密傳》三卷。

此外,賈閏甫在《隋唐演義》等民間傳說中也有出現,被描繪為秦瓊的內弟,雖然在正史記載中,賈閏甫在隋唐歷史中可能並沒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在小說中,他的形象被賦予了更多的故事性。

東都洛陽的隋朝軍隊多次被李密戰敗,又經歷王世充兵變,城內將相之間互相殘殺,因此,李密認為東都隋朝勢力內部矛盾重重,戰鬥力銳減,李密目光望向不遠處的東都方向,心中暗自思忖:“如今東都這副模樣,內部自顧不暇,軍隊又有心無力,看來我很快便能將這東都收入囊中,成就一番霸業啊。”

想到此處,他的臉上不禁露出了些許得意的神色。於是,李密對屬下說道:“我覺得,咱們很快就能平定東都了。”

時光悄然流逝,進入九月,王世充發動兵變已然兩個月了。這兩個月裡,王世充展現出了非凡的權謀手段,已將大權穩穩地攬至自己手中。

掌握了東都大權王世充的做法卻和李密的行為截然不同,他慷慨地給將士們發放著豐厚的賞賜,使得這些隋末將士們士氣大振。同時,他還督促著手下人加緊修繕和製造各類武器裝備,那忙碌的場景彷彿在預示著一場風雨即將來臨。

在這一切的背後,王世充和李密一樣,也不忘暗中謀劃攻取對方的地盤,王世充心中暗暗盤算著何時將其一舉奪取。

此時的隋朝軍隊,正值艱難之時,糧食的匱乏讓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困境。而李密的軍隊也並非高枕無憂,軍中缺衣少布的問題亟待解決。

這一日,王世充派遣使者前去請求與李密進行物資交換。使者言辭懇切地說道:“李將軍,如今我軍糧食尚有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