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唐王李淵歷盡艱辛拿下隋朝老將屈突通,堯君素殺妻守忠義(第4/4頁)
章節報錯
國家,卻落到投降敵軍的地步。即使您自己不感到慚愧,但您所騎的馬,還是代王賜給您的,您有什麼臉面再騎它呢!”
屈突通急回應說:“籲!君素,我力屈而來。”
“籲!”表示感嘆或嘆息,包含著無奈、遺憾等複雜情感。“我力屈而來”意思是自己的軍事力量已經衰竭,無法繼續作戰,因此選擇投降。這裡屈突通試圖以自身的困境來說服堯君素理解他,並放棄抵抗。
堯君素聽後,怒言道:“方今力猶未屈,何用多言。”
“方今力猶未屈”明確指出目前河東城的防禦力量還未耗盡,君素仍有能力堅守陣地,對比了屈突通德“力屈”之說,批評屈突通未盡力就投降的行為。
“何用多言”即“何必再說那麼多廢話”,表達了對屈突通勸降行為的不屑和不耐煩,認為對方的理由不成立且沒有必要再進一步討論。
屈突通聽到堯君素對自己的批評,羞愧難當,不再言語,匆匆退了回去。之後,一些投降唐軍的隋朝官員陸續前來勸降堯君素,但均被其拒絕。
《資治通鑑》記載,李淵為了勸降堯君素,命人將其妻子帶到城下勸降。堯君素在見到妻子後,選擇了忠誠於隋朝,對妻子批評道“天下大事,你婦道人家懂得什麼?”然後用弓箭射殺了妻子。後來,城中物資缺乏,糧草殆盡,堯君素被自己的部下所殺。
在《舊唐書·堯君素傳》中,關於堯君素堅守蒲坂、與敵交戰以及被俘後的情景,與《資治通鑑》稍有不同。舊唐書記載,當蒲坂城被敵軍攻陷時,堯君素依然手持弓箭與敵人進行戰鬥。隋朝的司隸刺史竇琮派人到城下勸降,並闡述了當前的形勢與利害關係。堯君素堅定地回應:“我是隋朝的大臣,負責守護皇上的城邑,按照道義我不能向賊寇投降,哪裡會有二心呢?”
隨後,堯君素被支援唐軍的突厥軍隊俘虜。李世民得知此事後,特意派自己的家僮前去慰問並試探其想法。家僮轉達了太宗的問題:“隋朝已經滅亡,天命已經歸於他人,您難道不知道嗎?”
堯君素回答說:“我深受國家的厚恩,如今若被你們殺害,就等於是滅絕了我的族類(意指斷絕了忠誠的傳承)。”
此話傳給李世民知道後,對堯君素的忠誠感動,表示讚賞,並按照禮節將他放了回去,不幸的是,在後來的日子裡,堯君素最終被農民起義軍竇建德所殺。
雖然兩本史書對堯君素的死亡描述有所不同,但堯君素被後世普遍認為是忠義的代表。他在隋朝末年,面對李淵的進攻,堅守河東郡,拒絕投降,展現了極高的忠義精神。即使在被敵軍包圍、城池將破之際,他仍然堅決抵抗,直至最後以死效忠。
他的忠義精神得到了後世的高度評價,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堯君素被追贈為蒲州刺史,以表彰他的忠誠和貢獻,並稱贊他的忠義氣節,這是後話,我們後章再講。
但從家庭的角度來看,堯君素的行為被認為是不近人情和殘忍的。他為了忠於腐敗的隋朝,犧牲了自己的妻子和家庭的幸福。堯君素射殺妻子的事件不僅反映了個人家庭與國家利益之間的衝突,也展現了古代戰爭和政治局勢的複雜性。他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時,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綜合分析。
至於堯君素死亡的真相,對後世會產生什麼影響,我們暫且不提。
目前唐公李淵勸降堯君素失敗後,沒辦法,只能呼叫虞州刺史韋義節領兵繼續攻打隋朝河東通守堯君素。至於戰果如何,我們下章再接著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