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劉武周自不量力兵敗宣州,郭子和審時度勢降唐朝(第3/4頁)
章節報錯
於他,以彰其功,揚我大唐軍威!”
大殿之下,大臣們齊聲高呼:“陛下英明!藺將軍功不可沒,實乃我大唐之忠勇典範!”
李淵略作沉吟,然後對身旁的侍臣說道:“速去擬詔,賞藺興粲黃金千兩,錦緞百匹,並令當地官員好生犒勞其麾下將士。同時,傳朕旨意,令其繼續嚴守靈州邊境,不得有絲毫懈怠,若有敵寇再度入侵,務必全力擊退,不得有失。”
侍臣領命而去,李淵又看向群臣,神色莊重地說道:“朕雖坐鎮長安,然心繫邊疆之安。靈州乃我大唐西北之門戶,戰略地位至關重要。朕今日重賞藺興粲,乃是為激勵眾將士,使其效仿藺興粲忠勇之舉,保我大唐萬里山河,永固安寧。”
大臣們紛紛叩首稱是,齊聲道:“陛下聖明,以藺將軍之功為勵,定能使我大唐軍威遠揚,邊疆穩固。”
此時,整個殿內氣氛熱烈而莊重,彷彿在為這來之不易的勝利而歡呼,也為大唐的未來充滿信心和期待。那七月的陽光,彷彿也為這勝利的喜訊增添了幾分喜悅和光輝。
到了七月十二日,佔據大西北,位於榆林的郭子和勢力突然派使者到達長安,向唐朝遞交了降書。
唐初的榆林相當於現今的榆林市。榆林市位於陝西省的最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地的交界處,是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匯的重要城市。榆林東臨黃河與山西省隔河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南接延安,北與鄂爾多斯相連。榆林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有“九邊重鎮”之稱。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梁師都被滅後,唐朝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榆林市在這一時期屬於唐朝的管轄範圍。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在紅山(雄石峽)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見於史。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定榆林衛。
1988年9月2日,榆林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撤銷榆林地區,設立地級榆林市。唐初的榆林在現今的地理位置上主要包括現在的榆林市,涵蓋了榆陽區、橫山區、神木市、府谷縣、靖邊縣、定邊縣、綏德縣、米脂縣、佳縣、吳堡縣、清澗縣和子洲縣等地。
唐高祖李淵收到郭子和的投降書後,自是十分高興,這等不費一兵一卒得來的好事,實在是令他滿心歡喜。想想此前為了平定各地割據勢力,大唐的將士們征戰四方,多少兒郎浴血奮戰,又有多少家庭的淚水灑落。而如今,這郭子和竟主動前來投降,無疑是為這繁雜的局勢帶來了新的轉機。
而且郭子和所盤踞的榆林一帶,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若是強行用兵,不僅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勝負猶未可知。如今郭子和主動歸降,猶如天賜良機,讓朝廷避免了又一場可能血流成河的戰爭。
高祖李淵輕輕靠在龍椅之上,眼神中透露出對局勢的洞察與自信。他深知,此番郭子和的投降,不僅僅是多了一份軍事上的保障,更是對大唐威望的一種提升。各方勢力聽聞此訊,想必也會重新審視大唐的統治力與氣度。
“立即下詔,任命郭子和為靈州總管!”唐高祖思索片刻,果斷的下達了旨意。
郭子和我們前文也曾多次提到,郭子和原名李子和(584年—664年),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出生於同州蒲城(今陝西渭南)。他因罪被流放至榆林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在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因地方大饑荒,郭子和結集敢死士十八人發動叛亂,攻殺郡丞王才,開倉賑濟災民,佔據榆林郡,自稱永樂王,建立年號“醜平”。後又聯合梁師都,北面依附突厥,以求自保。
在得知梁師都侵犯靈州,被唐朝驃騎將軍藺興粲擊敗後,郭子和選擇投降唐朝,被封為靈州總管、金河郡公,後徙封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