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群英薈萃長春宮,平陽公主籌組中國歷史第一支“娘子軍”(第1/5頁)
章節報錯
前章講到留下李淵留下部分兵力防守屈突通,自己繼續率領另一路人馬渡過黃河。
李淵率領著浩浩蕩蕩的各路軍隊,如一條奔騰的巨龍般渡過了波濤洶湧的黃河。那震天的戰鼓聲彷彿還在黃河畔迴響,船槳划動水面的聲響交織在一起。一時間,河岸兩邊塵煙滾滾,士兵們的吶喊聲匯聚成一片雄渾的聲浪。
關中地區的百姓聽聞李淵的大軍前來,紛紛扶老攜幼,簞食壺漿,前來歸附。大街小巷,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那人群聚集的景象真可謂如同集市一般。男女老少的臉上都洋溢著希望與憧憬,眼神裡滿是對新生活的期待。
李淵站在營帳之前,目光堅定而沉穩。他派遣自己的長子李建成和司馬劉文靜率領著王長諧等數萬精銳之師前往永豐倉進行駐守。那數萬士兵整齊地排列著隊伍,軍旗飄揚在空中獵獵作響。他們在將領的指揮下,邁著整齊有力的步伐向著永豐倉進發。到達永豐倉後,他們迅速佔據有利地形,依城據守。
而敦煌公李世民則與劉弘基等率領著數萬充滿鬥志的軍隊奔赴渭北地區巡行。這支隊伍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士兵們身穿著明亮的鎧甲,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他們的馬蹄揚起陣陣塵土,如同滾滾黃煙在空中瀰漫。李世民英姿颯爽,騎在高頭大馬上,目光堅定地掃視著前方的大地。當他率領軍隊到達渭北時,當地的百姓們懷著敬畏與期待的心情前來觀望。
慰撫使殷開山等人也隨之被李淵派遣過來,他帶著溫和的笑容,迅速融入當地的民眾和士兵之中,協助李世民對軍隊進行指揮排程,使得整個軍隊在當地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巡行安定之事。
為了進一步鞏固朝邑地區的穩定,李淵安排好駐守人員,率眾又返回朝邑城,他沒把自己當外人,當晚就住進了隋煬帝的行宮長春宮。
隋朝朝邑城距離長安城大約65公里,長安城在朝邑城的東北方向。朝邑縣屬馮翊郡,這一時期朝邑縣的行政地位和歸屬地隨著國家的行政區劃調整而有所變化,但始終保持著重要的地理位置。朝邑位於今天的陝西省大荔縣東,長安城在隋朝時期被稱為大興城,是隋文帝時期建立的新都,唐朝建立後改名為長安,成為都城。
長春宮始建於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由宇文護築(宇文護,字薩保,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權臣,鮮卑族。他於北周建立後,專政三年,連續殺害了三位皇帝,最終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殺死),初名“晉城”。建德二年(573年),因“晉城”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遂改名為長春宮。
公元593年隋文帝楊堅命人增建殿宇,使宮址佔地擴至三百餘畝,作為行宮。隋煬帝楊廣也曾在此居住。長春宮因戰亂破壞,五代全廢。現遺址位於朝邑鎮北寨子村,已半為農田,半為北寨子村莊所覆壓,但遺址的西圍牆基礎仍明顯暴露。真可謂:“秦宮漢殿亦興廢,天地無窮哀雁飛。”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李淵進入霍邑城的壯觀景象,關中老百姓就跟看見金元寶似的往李淵這邊跑,嘴裡都呼喊著要投效太尉唐公老大人!可見李淵此時已美名遠揚,深得民心。
李淵剛入住長春宮,他的表兄弟竇軌也帶領手下數千壯丁前來投效。竇軌生於一個官宦世家,竇軌的祖父竇熾是北周上柱國、隋朝太傅,封樂陵縣公;父親竇恭是北周雍州牧,封酇國公;叔父竇威是唐朝內史令,封延安郡公。
竇軌歸附表兄李淵後,隨其攻取長安,因功受封贊皇縣公,官拜大丞相諮議參軍。竇軌先後擔任太子詹事、秦州總管、益州道行臺左僕射等職,並在貞觀元年被授予右衛大將軍,次年擔任洛州都督。
竇軌以其軍功和嚴酷治軍著稱,因其治軍之嚴酷也導致了一些負面評價。竇軌治軍嚴酷表現在,對部下無論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