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5年,隋煬帝楊廣統治下的天下已是一片動盪。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母端兒,是隋朝末年的一位農民起義領袖,活動在以龍門為中心的地區。這支起義軍在山西一帶聲勢浩大,嚴重威脅到了隋朝的統治,楊廣此時又想到了幾個月未曾謀面的親戚李淵李叔德,下詔命其擔任河東撫慰大使,即刻前往山西赴任,鎮壓叛亂。

李淵臨危受命,深知自己作為河東撫慰大使,肩負著鎮壓起義和穩定地方的重任。他也曾深思過楊廣在此時任命他擔任此要職的真正意圖。李淵明白,如果鎮壓行動失敗,難免會丟掉性命,要麼死於疆場,要麼被楊廣追責賜死,成為下一個李渾。同時,他對母端兒起義軍的實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因此在出徵前做足了充分的準備,李淵召集了麾下的將領,詳細研究了母端兒起義軍的動向和戰術,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

隨後,李淵率領大軍出征,到了龍門,與母端兒的起義軍正面遭遇。雙方迅速擺開陣勢,一場激烈的戰鬥即將展開。

母端兒的起義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多為農民,缺乏統一指揮和嚴密組織,戰鬥力並不強。而李淵的軍隊則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歷經疆場,在李淵留守弘化期間又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極強。

雙方交戰不久,李淵就發現了母端兒起義軍的破綻。這支起義軍的將領各自為戰,毫無陣型,農民出身計程車兵,在戰場之上畏畏縮縮,東張西望,缺乏戰鬥經驗和勇氣。

李淵深諳兵法之道,曉得“擒賊先擒王”。此時的李淵雖年近五十,仍身強力壯,只見他翻身上馬,手持長弓,瞄準了敵軍的一名將領。他深吸一口氣,鬆開弓弦,“嗖”的一聲,箭矢如流星般射向目標。那名將領應聲倒地,敵軍頓時陷入混亂。

李淵抓住戰機,果斷下令發起猛攻。他身先士卒,率領將士們衝向敵陣。一時間,戰場上刀光劍影,殺聲震天。李淵的軍隊如猛虎下山般勢不可擋,母端兒的起義軍則節節敗退。

經過一場激戰,李淵的軍隊終於取得了勝利。起義軍被徹底打垮,母端兒本人也在戰鬥中被殺死。

擊敗母端兒後,李淵命令將敵人的屍體收集起來築成京觀,這一行為,是古代戰爭中的一種勝利象徵。另外,這一恐怖手段也會對叛軍和當地民眾產生強烈的心理震懾。

隨後,李淵命兵士從起義軍屍體上收集到了他射出的所有箭矢,共七十支。

講到這裡,關於李淵鎮壓母端兒這件事,在其他歷史演義著作中還流傳著另外一個傳奇典故。

在鎮壓母端兒的途中,李淵遇到了兩位自稱是東嶽大帝派來的神仙,他們告訴李淵,東嶽大帝已派七十人助他討賊。李淵對兩位神仙的出現感到大喜,第二天順利破賊,連射七十箭,箭無虛發,並復得其矢,從而認為這七十箭就是東嶽大帝派來的“七十人”。

這個故事傳說主要來源於唐代的傳奇小說《龍城錄》,由柳宗元編撰,記錄了隋唐時期的軼聞奇事。柳老先生大家都不陌生,其流傳於世的著作可謂耳熟能詳。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至於李淵遇到神仙的故事,雖然只是誇張的文學寫作手法,但作為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傳說,它還是反映出人們對於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想象,何況這個傳說故事的主人公還是大唐開國皇帝。這也正體現了古代文化中對於天命和正義的信仰。在傳播這類故事時,筆者建議大家要以歷史傳說和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理解和欣賞,避免將其與真實歷史混淆。

話說,母端兒戰死疆場後,其後軍被李淵大軍嚇得一鬨而散。李淵帶兵乘勝搜剿,連續擊破賊寇敬盤陀,柴保昌等人,收降了數萬人。敬盤陀、柴保昌是隋末農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