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李淵在楊廣淫威下隱忍十三載,終在晉陽城順天改命起義兵(第1/5頁)
章節報錯
又過了幾日,出使突厥的劉文靜回來了。並帶回了大好訊息。
據《舊唐書·劉文靜傳》記載,劉文靜見到始畢可汗後,首先表達了對突厥的敬意和友好,然後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
他說:“唐公起兵,本為天下除暴亂,欲安百姓。今隋煬帝無道,天下共怨,四方豪傑並起,唐公若能順民心,天下不足定也。然恐唐公孤軍奮戰,難以持久。突厥與中國,素為鄰國,唇齒相依。今唐公願與突厥結盟,共圖大業,願可汗助之。”
劉文靜的言辭既表達了對突厥的尊重,又闡明瞭李淵起兵的正義性和必要性。他強調李淵的目的是為了天下太平,而非單純的權力爭奪。同時,他也巧妙地提出了結盟的建議,暗示突厥可以透過支援李淵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始畢可汗聽了劉文靜的話後,又仔細地閱視了李淵的求和信,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開始有所動搖。
劉文靜趁機進一步說道:“唐公若得突厥相助,如虎添翼,必將迅速平定天下。屆時,唐公必不會忘記突厥的恩情,定會給予大可汗您更為豐厚的回報。”
劉文靜的話語極具誘惑力且充滿誠意,這使得始畢可汗看到了與李淵結盟所能帶來的巨大利益。最終,始畢可汗被劉文靜的言辭打動,進而決定支援李淵。
在劉文靜成功說服始畢可汗支援李淵之後,突厥不但給予了大量的物資援助,而且還派遣軍隊協助李淵作戰。這對於李淵的起兵而言至關重要,極大地加快了唐朝建立的程序。劉文靜此次出使突厥,不但彰顯了他的外交才能與智慧,而且為李淵起兵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後方基礎。他的言辭巧妙又真誠,精準地摸透了始畢可汗的心思,從而讓突厥成為李淵起兵的重要盟友。
總之,劉文靜依靠出色的外交手腕和非凡的智慧,成功勸說始畢可汗支援李淵,在唐朝的建立過程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劉文靜回來後,立即前往李府彙報突厥可汗同意結盟之事,這使得李淵在喪子之痛中得到了些許解脫。
劉文靜彙報完突厥同意結盟之事後,又繼續補充道:“但是,始畢可汗說要大人稱帝后才同意發兵支援。”
李淵聽後,還是連連搖頭,不肯稱帝。
裴寂也是激動的站起身來,搶著說道:“既然突厥可汗都同意您稱帝,大人可不能失去這個好機會,趕快挑好良辰吉日,昭告天下,改朝換代!”
劉文靜又接著力勸道:“雖然我們現在一切準備就緒,只欠東風,但是我們的騎兵部隊因戰馬不足,編配力量薄弱,如果失去此等機會,突厥一旦反悔,對我義軍將是巨大的損失,大人請三思,儘快決定。”
李淵聽後還是搖頭,問道:“誰還有更好的主意?”
裴寂思索片刻,應道:“大人若實在不想稱帝,那不如就把隋煬帝架空為太上皇,我們以楊廣昏庸無道、禍國殃民為由,另立代王為帝,這樣我們起兵伐隋名正言順,而且也迎合了突厥可汗的用意。”
李淵聽聞此言,心中甚是滿意。他佯裝思索猶豫了一陣兒後,便順勢應承了下來。其實李淵心中早有打算:起義兵可以,但不能立即稱帝,而是先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皇帝,自己則憑藉輔政之名來掌控朝政,再逐漸取而代之。
這一舉措,一方面是李淵深受忠君道德觀念的影響,不想落下“叛逆之賊”的名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不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再讓有心之人冠以“叛逆”之名,討伐攻打自己。在當時的形勢下,李淵“起義兵,不稱帝”的政治謀劃不失為一種極為完美的策略,相較於當時四處稱帝的農民起義家,可謂是“目光如炬照長空,長遠遠見胸中宏。”
李淵當即委派劉文靜再度前往突厥進行回覆、溝通聯盟事宜。
劉文靜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