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局勢,李淵決定派出通議大夫劉世讓前往安撫唐弼的餘黨。

劉世讓,字元欽,京兆醴泉(今陝西省禮泉縣)人,是隋末唐初的一位重要將領。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隋朝的中級官員到唐初的功臣,再到後來因突厥的反間計被冤殺的悲劇人物,他的經歷充滿了起伏和變化。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唐公李淵起兵反隋,攻克長安後,劉世讓以湋川(今陝西省扶風縣)歸附,被任命為通議大夫。

劉世讓接到招撫唐弼餘黨的任務後,帶著一小股護衛隊,向著目的地進發了。然而,命運似乎偏要將困難都加諸於李淵這一方。劉世讓的軍隊在途中與薛舉的部隊相遇了。

此時的劉世讓面臨著極為不利的局面,他的兵力本就有限,並且主要是為了執行安撫任務而非正規的作戰征伐,所以無論是兵器裝備還是士兵作戰狀態都難以與薛舉的軍隊相抗衡。

薛舉得知劉世讓軍隊的到來,毫不猶豫地發起了攻擊。劉世讓計程車兵們奮勇抵抗,但終究不是薛舉軍隊的對手。戰場上,劉世讓計程車兵或被斬殺於馬下,或受傷倒地。最終,戰敗的劉世讓不幸被薛舉俘虜。

劉世讓在被俘後,依然忠於李淵,設法讓弟弟劉寶逃回,向唐軍報告敵軍內部的情況。

這兩場戰鬥的結果,讓李淵在隴右地區的局勢陷入了更為複雜的境地,也使得他與薛舉之間的矛盾衝突愈發尖銳起來,為後續更為激烈的戰爭埋下了伏筆。

李淵聽到劉世讓被薛舉所俘虜的訊息後,正在王府中憂心忡忡,一是擔心劉世讓的安危。二是唐軍與薛舉兩戰兩敗,使其在隴右的勢力更加鞏固,隱患未除,心中難安。

這時府兵來報,說是平涼留守張隆前來投靠。

隋朝平涼是今天甘肅省平涼市的一部分,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是陝甘寧交匯幾何中心“金三角”。平涼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的重鎮,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和隴東傳統的商品集散地。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衝。平涼屬原州,隋朝大業初年又廢州置郡,改屬平涼郡。

平涼不僅在古代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在今天依然是甘肅省的一個重要城市,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

平涼留守張隆前來投靠李淵,主要原因也和平涼地區處於較為複雜的地理位置有關,而且當時周邊有許多割據勢力。投靠李淵後,張隆可以藉助李淵的軍事力量來抵禦來自其他勢力的威脅,更好地治理平涼地區,保護好郡內百姓。

當張隆踏入長安城時,他看到城中雖然戰火痕跡猶存,但百姓們卻對唐王李淵非常擁護。他來到李淵的府邸。

李淵早已在府堂等候,看到張隆到來,趕忙起身迎接,含笑說道:“張大人一路勞苦,此次你能前來,真是我唐軍的一大幸事啊。”

張隆見李淵如此謙卑,忙跪倒行禮,說:“唐王您順應天命,心懷仁義,故而願歸附於您,日後願為唐王效犬馬之勞。”

李淵邊扶起張隆,邊說道:“好,張大人既來,我定不會虧待。如今天下大亂,正是用人之際,我任命你為朝請大夫,兼授右一軍頭。希望將軍能在我麾下發揮所長。”

張隆心中一陣激動,他知道這是自己新的起點。“多謝將軍厚愛,末將定當竭盡全力。”

從時局來看,在這風雲突變的時代,李淵攻陷長安後,已經站在了一個極為關鍵的位置上。張隆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選擇歸附李淵是他審時度勢後的決定。

而李淵也需要像張隆這樣有地盤、有影響力的隋朝舊部來歸順擴充自己的力量,同時,平涼郡地處西北要衝,東接長安,西連西域,戰略位置極為重要,這樣不費一兵一卒的得來,不正